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顾明远其他已完结
《顾明远文集》选取了顾先生在教育领域内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根据内在逻辑顺序和原有面貌进行编排,突显了顾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理论的贡献。《顾明远文集》是对顾先生文章和著作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介绍,相当于对中国教育界学术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很有价值与意义。
最新章节:译者后记
更新时间:2025-11-24 12:02:48
- 译者后记
- 后记
- 怀有爱心和斗争之心
- 6 给中日青年的寄语
- 丰富人与人的直接交流
- 互联网使世界成为小村庄
- 5 培育世界公民
- 正视历史方能构建信任关系
- 中日友好是东亚和平的基础
- 致力于构建环保抗灾等应对共同问题的合作机制
- 4 把东亚打造成和平的模范地区
- 教育要使人有地球成员的自觉
-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 第一版前言1980年
- 第二版前言2000年
- 第一编 鲁迅教育实践概览
- 一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 二在绍兴府中学堂
- 三迎接绍兴光复
- 四在绍兴师范学校
- 五在教育部任职
- 六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兼职
- 八在厦门大学
- 九在中山大学
- 十晚年在上海的教育活动
- 第二编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 第二章 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 第三章 对旧教育的批判
- 第四章 论培养和造就大群的革命战士
- 第五章 论青年教育
- 第六章 论教育要联系实际
- 第七章 论儿童教育和儿童读物
- 第八章 论美育
- 第九章 论教师
- 第十章 论工农教育
- 第十一章 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 很荣幸与和平勇者对话
- 1 乡土与人格形成
- 饱含思乡之情的人生格言
- 2 家庭教育铸就人生之基
- 母亲重身教
- 行孝之人方为人中胜者
- 3 战祸中的青春
- 对战乱的记忆至今仍是梦魇
- 4 希望的源泉年轻时的读书生活
- 为追求民主的曙光而学
- 满怀激情的教育家鲁迅
- 5 与难忘之师的相遇
- 教师的重要性远在设备及课程之上
- 片刻未忘恩师十年的熏陶
- 决心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
- 6 奉献给教育的人生
- 一个新教师的摸索
- 没有爱就没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 7 经受考验
- 最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的波澜
- 战胜逆境才有磐石之坚
- 大浪淘沙在迫害之中看到了人的真实
- 藐视一切苦难的境界
- 第2章 教育与文化1
- 1 汤因比史观的多元性
- 东亚的八大历史遗产
-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对和谐与中庸的尊重
- 佛教的宽容性缘起中道
- 2 文明与文化的定义与渊源
- 文明即使毁灭其成果亦将残存
- 儒教的复兴近代的挑战与中国的应战
- 继承优秀传统实现现代化
- 3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发展
- 冲突与融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与一体
- 佛教各宗在与中国思想的融合中发展
- 4 人间主义的支柱儒教的仁与佛教的慈悲
- 追求仁爱的大同世界
- 追求慈悲的立正安国
- 战争文化是野蛮的渣滓文化
- 人类迎来了自我觉醒的时代
- 以生命尊严为一切之坐标
- 第3章 比较教育学之光1
- 1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 教育传承文化
- 文化教育领域中价值创造的斗争
- 人生需要信仰和精神
- 2 比较教育之路
- 研究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和地区差异
- 学习苏联模式又批判学习苏联的时代
- 求知于世界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 各国面向为了人的教育
- 在苏联日本遇到的教师和孩子们
- 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国家的未来
- 3 中国 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化
- 儒教文化的三个阶段从与教育的关系看
- 打破世袭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
- 迷失目标的僵化
- 偏重学历和理论残留至今的科举弊害
- 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
- 向杜威学习平民教育教育即生活
- 教育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原动力
- 引入苏联教育的成败
- 超越政治对立莫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友谊
- 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六大改革
- 教育现场的实践才弥足珍贵
- 4 日本 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化
- 以儒教佛教为基础的独自发展
- 政治体制改革使日本的文明开化成为可能
- 不断扩大的服从国家目的的教育
- 创价教育学在对抗军国主义教育中诞生
- 5 中日教育交流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 自古以来的文化大恩之国
- 取道日本学西洋
- 相互学习教育交流是人类发展之路
- 从交流中断到重启打开大门
- 为培养和平的使者促进青少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