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尊严为一切之坐标(第1页)
以生命尊严为一切之坐标
池田
对此我有深深的共鸣。顾先生所指出的“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把人和生命尊严作为一切的坐标。这就是“人间主义”。要不松懈地与人自身的野蛮性做斗争,最终取得人性的胜利!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究其根本,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一切决定于人。因此,我确信,只要把旨在开发人的无限善性的“人间主义”教育作为根本,就一定会超越民族和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共同产生多彩的智慧,真正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与文明。
[1]本章内容曾刊载于《东洋学术研究》第49卷第1号(2010年5月)。
[2]赤塚忠『新釈漠文大系2大学·中庸』明治書院,275頁。
[3]1969年秋,汤因比(1889—1975)来信:“希望能对现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意见交换。”汤因比博士由于年事已高,希望对话能在伦敦进行,池田大作先生便于1972年5月访问了博士家。翌年5月又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录《展望21世纪》得到各国的高度评价,截至2012年,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4]『試練に立つ文明』第一章「ゎが歴史観」。深瀬基寛訳,現代教養文庫,社会思想社、10—13頁。
[5]『二十一世紀への対話』第二部第四章第二節「東ァジァの役割」。『池田全集』第三卷、436—437頁。
[6]伏尔泰(1694—1778)的《风俗论》也被译为日文,如『歴史哲学——「諸国民の風俗と精神神について」序論』安斎和雄訳、法政大学出版局。
[7]罗素(1872—1970),1920年受北京大学之邀作为客座教授来华讲学,在北京大学讲授哲学至1921年夏。在《中国问题》一书中,罗素称赞中国文明的伟大及中国人的美。希望中国将来真正独立,不是走英国那样的帝国主义而是发挥创造和平的力量的道路。孙中山读此书后说道:“(罗素是)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日版为牧野力译,理想社刊行。引用的前半部分为《中国问题》218~219页的概要。后半部分为41页。
[8]中原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仰韶村而得名,在这一时期已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等家畜,制造彩陶,其晚期还使用金属器。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与仰韶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文化,1936年被发现于山东省龙山镇。因出土了大量黑陶,亦称黑陶文化。晚期有铜器铸造,饲养山羊、牛等。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属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其遗迹1936年被发掘于浙江省良渚镇而得名。有制造水准很高的丰富的玉器,有养蚕、绢织与麻织。以鼎、壶或豆为一套的祭器见于后来的历代王朝,故被指有传承关系。此时社会阶层开始形成,估计有王的存在。巴蜀文化(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16年,被秦所征服)繁荣于长江上游的巴州(今重庆一带)和蜀州(今四川成都一带)的文化,在广义上包含近年颇受关注的三星堆文化,青铜器上刻有与汉字系统不同的巴蜀文字(巴蜀记号)。有人将此三者称为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四川文明。
[9]梁启超(1873—1929),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不懈努力,与康有为共同推动清朝的变革运动(变法运动),失败后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晚年研究东西文明的融合。参见第三章第四节。
[10]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万隆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包括日本在内的二十九个国家参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基础制定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没有召开第二届,故万隆会议等同于亚非会议。
[11]「上野殿御書」、「御書全集」1567頁。
[12]「椎地四郎殿御書」、『御書全集』1448頁。
[13]龙树(约150—250),大乘佛教第一位伟大论师。集“空”的理论之大成。其后大乘佛教皆受其影响,故在日本有“八宗之祖”的说法。“有·无”中道(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依据是一切现象的缘起理法,不生亦不灭,否定存在和非存在。这是认识论里肯定与否定二者的并存。
[14]智顗(538—597),中国天台宗的开山鼻祖,以《法华经》为中心整合了中国佛教。三谛指“三个真理”。依据龙树的《中论》讲述诸法实相。空谛(真理的否定面)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真理的肯定面)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假立。统和空谛和假谛则是中谛。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言思。各自观法的空观、假观、中观并称“三观”。
[15]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17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福泽谕吉(1835—1901),活跃于幕末到明治时期的启蒙家、教育家。《文明论概略》于1875年刊行,具体探寻西洋和日本文明的发展,强调文明开化和个人自主独立的必要性。
[17]文化、文明的概念参照『伊東俊太郎著作集7比較文明論I』麗澤大学出版会、西川長夫『増補国境の越ぇ方国民国家論序説』平凡社。
[18]张岱年(1909—2004),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曾任北大教授。引自顧明遠『中国教育の文化的基盤』大塚豊監訳、東信堂、15頁。原出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3~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9]“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之后的句子。整段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因为用武力对方不会心服。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高木友之助『説苑』明徳出版社、232頁。
[20]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第一部分所提到的一个概念,意为“成为世界史基轴的时代”。这一时期在亚欧大陆各地同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家来阐述“应该如何生存”。当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时代,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有孔子和老子(同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墨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庄子(公元前4世纪)、列子(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等诸子百家;印度有讲述梵我如一的《奥义书》哲学家(公元前7世纪)、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伊朗有佐罗阿斯塔(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利亚(公元前9世纪)、第一以赛亚(公元前8世纪)、耶利米(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第二以赛亚(公元前6世纪)等预言家;希腊有自然哲学家(公元前6世纪左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上三者同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这些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却同时出现。
[21]斯宾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如同生物一样会经历生长和衰落。他列举了八个“高度的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玛雅·阿兹特克)、西洋文化(欧美)。
[22]在『歴史の研究』第二部「文明の発生』中有论述。收录于経済往来社版第二一四卷。
[23]前掲『中国教育の文化的基盤』17、23頁。
[24]「産経新聞」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付·大阪朝刊(香港時事)。
[25]対談集『対話の文明一平和の希望哲学を語る』第三文明社、112頁。杜维明,1940年生于中国云南,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燕京研究所所长,现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等。2001年联合国“文明对话年”召开“知名人士小组”会议时,杜维明作为儒教文明的代表参加。
[26]秦始皇(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10)根据宰相李斯的建议而实行的思想镇压政策。
[27]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
[28]给战国时代画上句号的是秦朝对儒教的镇压,而西汉第七位皇帝即汉武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因董仲舒献策而将儒教作为国家的官学,此后儒教传统绵延不绝。
[29]宋(10世纪至13世纪)和明(14世纪至17世纪)时期的儒学不注重训诂而注重探究天人之“理”,故称宋明理学。亦称理学、新儒学,分为很多流派。关于儒教文化的三个阶段,参见第三章第三节。
[30]『理想の追求』(バ一リン選集4)、福田歓一他訳、岩波書店、15頁。以赛亚·伯林(1909—1997)出生于沙皇专制下的犹太人家庭,俄国革命胜利后移居英国。
[31]见早稻田大学主页,http:aseda。jptopnews08080508_02_p。html。
[32]圣德太子(574—622),作为推古天皇的摄政于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该法是主要针对官僚和贵族的道德规范。
[33]宋明理学(新儒学)的一部分。南宋朱熹(1130—1200,朱子为敬称)集大成。他在《理气论》中认为构成万物的“气”中必然有普遍性的理法“理”。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理”的人即可成为执政者(修己治人),之后可以平天下。其重视作为理的名分,即强调君臣父子等关系(即“名”)中应体现忠、孝等作用(即“分”)。“朱子学”后来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意识形态而被利用。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都作为官学。
[34]宋明理学(新儒学)的一部分。明代王阳明(1472—1529)提倡。朱子学在明代作为官学已经僵化,王阳明批判了为了科举及第和维持体制的学问,提出要恢复原来的儒家“圣人之学”,主张“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在日本被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1608—1648)及其弟子熊泽蕃山(1619—1691)是有名的阳明学大师。阳明学对大盐平八郎(1793—1837)的起义及幕末的倒幕运动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