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一章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青年的吸铁石”——许广平曾经这样来形容鲁迅。这是多么形象,多么真切!鲁迅上课的时候,吸引了大批青年去听讲,有国文系的,也有别的系的;课室里坐不下,就坐在窗台上和过道里。下课以后在教员休息室里,鲁迅的周围又有一群青年学生,问这问那。鲁迅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年跟着他。无论是在北京的“老虎尾巴”,还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抑或是在广州中山大学的钟楼上,都有许多青年千方百计去接近他,希望从他那里多少得到点雨露。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曾经接待过来访的青年500多人,给国内外友人(其中大多是青年)的回信共5600多封。鲁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这是因为他把教育和培养青年作为己任,把扶植弱小、抗御豪强作为自己的天职。他是青年的良师和益友,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我们从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可以学到什么呢?

一、学习他献身教育事业的泥土精神

鲁迅的第一个社会职业就是教师。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其中直接在学校教书的时间是10年;教过的学校共13所;教过的课程有化学、生理学、小说史、文学史、文艺论等;他还担任过学校的各种职务:中学和师范学校的监学(教务主任)、监督(校长)、大学的讲师、教授、系主任以及教务主任等。1927年定居上海以后,虽然没有再去学校里任课,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教育工作,时时注意学校的动态。他两次探亲回到北京,都应青年学生的邀请到他任教过的学校和其他学校演讲。他还写作了许多论述儿童教育的杂文,以及支持革命学生运动的杂文。鲁迅这样关心教育事业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把教育工作当作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的身上,希望他们将来都成为革命的战士和闯将。1924年年初,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演讲,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他说,要有天才,就要有使天才得到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333]鲁迅希望青年都成为未来的花朵,而自己则甘愿做培植花朵的泥土。这种泥土精神不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吗?教育工作者可能自己成为天才,但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千万个天才。

鲁迅为了培育青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北京,最多的时候他曾经同时在6所学校教书,每星期要从南城跑到北城,从东城跑到西城。不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北风凛冽的严冬,他都风雨无阻地去上课。他有时乘人力车,有时步行。他很少请假,有事一定事先写信或差人去请假,不让学生空等。为了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他在有的学校教课不拿薪金。鲁迅不愧是培育青年的辛勤的园丁。

鲁迅对待青年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不仅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而且在任何时候都热情帮助青年,解决他们的困难。他为青年作序、改稿,甚至于抄稿、跑印刷厂,凡是对青年成长有益的事他都做。他还用自己的血汗钱无偿地帮助青年,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给某某学费若干的记载,有时甚至于向别人借了钱来帮助青年。但是也有青年还不以此为满足,反过来攻击鲁迅。对此,鲁迅并不灰心,他说:“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贼,就疑心一切的人。”[334]他为了社会,爱才若渴,凡有可造之才,总不忍让他埋没。他对青年那样尽心,不是为了个人。他说:“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335]这种热爱青年、教育青年的赤诚的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就是因为鲁迅有这颗心,青年们才对他十分崇敬和爱戴。

二、学习他坚持真理、敢于与教育界不良现象做斗争的硬骨头精神

鲁迅从事教育工作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在清政府统治下的旧学堂里当过教员,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里供过职,并在那时的大学里教过书,在洋奴买办的手下任过课,在国民党党棍统治的大学里做过事。他亲眼看到那时教育界的腐败,经受过“正人君子”们的排挤与压迫,同时也看到许多进步学生为了改革学校、改革社会而奋起的斗争。在这些新与旧的斗争中,他总是站在作为新生力量的学生一边,和他们同壕作战。无论是封建的顽固派还是暴戾的“老虎总长”,无论是崇洋媚外的买办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新贵,鲁迅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不畏强暴,不受利诱,坚决地为真理而斗争。正是因为鲁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他才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黑名单,被迫离开北京;正是因为不满于学校的黑暗,他才离开宁静的厦门,跑到广州;正是为了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年学生的血腥镇压,他才毅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最后来到了上海。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博得了青年学生的信任,同时鼓励着他们前进。鲁迅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革命的浪花。就拿在厦门的短短4个月来说,自从鲁迅到了厦门,厦大研究文艺的风气就盛行起来。不久,学生创办了文艺社团,出版了文艺刊物。等到他要离校的时候,学生先是派代表挽留,要求鲁迅留下来继续指导他们学习和战斗;继而挽留运动变成了要求改革学校和改革社会的运动。鲁迅用他的革命精神在厦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有的人却恶意攻击鲁迅在学生中挑起风潮,骂他是“青年的绊脚石”。这绝不是事实。鲁迅是有原则的,他的斗争绝不是为了私仇,而是为了青年,为了大众,为了社会。

三、学习他认真教学、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鲁迅对教学工作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他教授的课都是自己编好讲义,预先发给学生。他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授课时编的《生理学讲义》就是一部难得的好教材。它简明扼要,文字优美,从当时的科学水平来看,科学性和系统性都很强。这部讲义深得学生们的欢迎。鲁迅佚文《生理实验术要略》,原是《生理学讲义》的附录,它说明鲁迅在教学时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而且亲自动手做实验,总结实验方法,才能撰写成这份实验课教材。在当时我国科学很不发达、课堂教学方法十分陈旧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篇既有科学价值,又在教学上很有实际意义的教材和学术论文。

鲁迅为了编好讲义,总要查阅大量书籍,尽量找到一手材料,把所讲的问题搞得清清楚楚,从不含糊其词。鲁迅研究小说史,自日本回国以后就开始了,他广泛地搜集资料,细心地抄录并加考订,之后辑成《古小说钩沉》一书,打破了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后来到北京大学讲授小说史,为了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这本教材,他走遍了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校阅了上千种原始资料,做了详细的笔记,有时为了一个字的不同,要考察好几个版本。正如鲁迅所说的:“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336]因而除写成《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外,又将所集史料中的一部分辑成《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鲁迅看书,并不迷信古版珍本,但凡是能够找到的书,他都要找来查阅比较,以辨事实的真伪。据周建人回忆,鲁迅住在绍兴县馆补树书屋和八道弯时,满屋子都堆满了小说和碑帖。正是这样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效果。

鲁迅把讲课、编讲义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他对小说史的研究就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典范。鲁迅说过:“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337]小说向来被统治阶级及其文人所鄙薄,更没有人去研究它。鲁迅却选择了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大学里开讲中国小说史,并编出了《中国小说史略》,对历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做了言简意赅的卓越的评述,并对鄙视小说的成见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篇章。

鲁迅做学问从来不迷信权威。他没有多少钱买书,更没有珍藏善本,但凡能搜集到的各种版本都要拿来比较,对前人论断不确切的地方,都大胆怀疑。关于《三藏取经记》刊印时代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清朝遗老罗振玉被认为是研究古籍的权威,他认定《三藏取经记》是宋刊本。鲁迅根据事实分析认为它疑为元刊本。这一下触犯了日本的所谓“支那”耆宿德富苏峰。他自恃藏有《大唐三藏取经记》的珍本,用滑稽轻薄的论调来讥讽鲁迅。但鲁迅不畏权威,写文章一一加以批驳,并坚持文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反对以“单文孤证”来断定一种史实的错误方法。

收集资料还只是做学问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结论,使读者确实有所收益。鲁迅编的讲义或者做的演讲,总是把科学性和战斗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做到古为今用,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政变以后,广州市教育局举办夏期学术讲演会,请鲁迅去讲演,这分明是对鲁迅的一种试探。但鲁迅决然地接受了这次“邀请”,做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讲演。鲁迅利用这个机会,借古讽今,一面讲述学术问题,一面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镇压共产党的罪行,使听众受到教育。

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总是精益求精。他对《中国小说史略》就曾经修订过多次,而且不断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以改进。1930年修订之后,《中国小说史略》在观点和资料的掌握上都又有提髙;以后由于战斗的需要,鲁迅忙碌得无法再修改,“只能自叹有心无力了”[338]。1930年2月19日,鲁迅收到美国耶鲁大学学生柳无忌(柳亚子的儿子)的来信,反映中国小说《玉娇梨》为歌德所称道,但研究这方面的文字很少,希望鲁迅提供一些材料,或者把信公开,以引起大众的兴趣。鲁迅立即加上按语,把来信在《语丝》上发表。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我国小说研究的热情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鲁迅讲课时“没有一个人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东西来偷偷做”[339]。他讲的课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什么?因为他讲述简明,寓意深刻,有一种“信念的力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的纯朴的胸怀”[340]。

鲁迅讲课总是先把讲义发给学生,上课时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重复讲义中的材料,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譬喻分析课文的内容。他总是有重点地说明一些问题,特别是阐述他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他不单是在讲述小说史实,而且是在向听众揭示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是在解剖中国的社会和历史。[341]

在教学中,鲁迅十分重视传播新思想,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时,他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启发学生破除旧观念、旧传统。他用通俗浅显的例子讲授胚胎学,批判当时流行的“轮回转世”的封建迷信思想。之后在北京大学等校讲中国小说史、文学史时,他更是倡导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并启发学生去思索问题,敢于向旧社会进攻。许钦文同志在《跟鲁迅先生学写小说》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讲的课,虽然一个星期只有一小时,可是,他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小的。他讲的虽然是《中国小说史略》,可是,他在阐述古典作品中,随时提到小说的作法……他是故意时常附带讲些作法和鼓励学生写作的话的,他以为单是讲讲小说史,即使教得烂熟,对于社会的改革上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他是要通过小说史的讲课,培养些能够用笔向旧社会进攻的人。”[342]

鲁迅讲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在教化学和生理学时,根据理科的特点,非常重视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使学生不仅能够听得懂,而且能亲眼观察到。他鼓励学生要敢于解剖人体,并向学生介绍他自己在学医时解剖尸体的体会。在担任植物学课程的翻译时,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孤山、葛岭、北高峰一带去采集植物标本。以后在讲小说史和文学史时,他也总是把文艺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讲,而且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入事物的内部矛盾,探索事物的规律。

鲁迅的课之所以那样吸引青年,主要是因为他对所教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中国小说史他讲过多遍,但每一次讲都有新的内容,许多学生听过一遍以后,又听第二遍,并不觉得重复。他讲的课之所以有吸引力,还在于他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既不是把教材生吞活剥地塞给学生,又不是嚼得稀烂后喂给学生。他讲课的语调虽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鲁迅的教学艺术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认真总结和学习的。

五、学习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在敌人面前是那样顽强,那样坚忍不拔;对待青年又是那样热情和温柔,憎和爱汇集于他的一生。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正是因为他热爱大众、热爱未来,他才憎恶敌人、憎恶过去。鲁迅是一个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他相信将来总是胜于过去,有将来就有希望。所以,他为了将来,与旧社会恶势力顽强地战斗;为了将来,培育青年时呕心沥血。他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343]从鲁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为教育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鲁迅对青年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在于他的课讲得好,而且在于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感动着受他教诲的青年。

鲁迅教育青年要不畏强暴,做冲破旧势力的闯将。他自己在每一次斗争中都是站在最前线。无论是在北京的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还是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屠杀的日子里,他都挺身而出,和反动派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鲁迅教育青年要努力学习。他自己就是学而不厌、刻苦钻研、知识广博的学者。他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344]

鲁迅教育青年要耐劳作,克勤克俭。他自己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常常对青年讲,生活太舒适了,容易意志消沉。

鲁迅教育青年要认真地对待工作。他自己无论是写书还是抄稿,都是一丝不苟;特别是为青年改稿、选书,更是认真细致。他对青年人写字太潦草表示不满,他说:“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345]

鲁迅在教育工作中处处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绍兴教书时,他身为校长,除自己上课以外,还经常为别的教师代课,代改作文;晚上亲自到学生宿舍去查夜。遇到学生犯规,他不是不问情由地训斥处罚,而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鲁迅的为人师表还表现在他热爱儿童、尊重学生这一点上。他从来不因为儿童幼稚而看不起他们。凡是正确的意见,他总要采纳。鲁迅在北京从八道湾搬出以后,曾有一段时间住在砖塔胡同61号。宅内俞家三姐妹成了鲁迅的小伙伴。鲁迅经常给她们讲故事,教她们做体操,帮她们画图画、写卡片。鲁迅认为,好玩是孩子们的特点,不能强加禁止,而是要多方启发,积极引导。[346]

有一次吃鱼丸子,海婴说不新鲜,别人都不信。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347]鲁迅就是这样尊重儿童的。

为了社会,为了大众,鲁迅不惜做一切琐事。他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348]从鲁迅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革命战士、道德的典范和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郭沫若《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开幕词》中有这样几段话:“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从他早年结束学生生活以后,他就—直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在1927年蒋介石出卖革命以后他受着反动派的追害,才离开了教育岗位。”

“鲁迅一直是爱护新生力量的,有名的《狂人日记》最后的一句话‘救救孩子’,这是从黑暗时代中叫出的最沉痛的呼声。”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不仅表示着鲁迅教‘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表示着鲁迅教‘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