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视一切苦难的境界(第1页)
藐视一切苦难的境界
池田
听了您的话,我非常感动!能说出这样的话,恰恰是因为克服了种种无以言状的苦难。顾先生的人生经验对于后辈而言是极好的借鉴。在佛法中,有“霜后之松,耸立为王”[60]的说法。顾先生历经磨难,可谓王者。
牧口常三郎先生是创价学会发展兴旺的永恒原点,为了纪念恩师殉教,我们创价学会在东京都八王子市建了东京牧口纪念会馆。纪念馆里挂着一幅高3米、宽5米的巨幅绘画,这幅画受赠于“敦煌的守护者”常书鸿夫妇,画的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幅作品是常书鸿夫妇在“**”中为了鼓励自己克服所有的艰难困苦、不断朝着文化的最高峰迈进而创作的。常氏夫妇曾向我透露过作画时的心境:“这幅画画的是登上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度时所看到的景象。只有登到高处,才能真正感受到厚厚的冰层与道路的险峻。然而即使如此,也要锐意前行,这就需要体力,更需要精神力量。当时我们处境艰难,但精神上却不受任何人的束缚,所以画的时候是怀着仰望珠峰的心情——希望是无限的,我们的希望正在于藐视一切苦难而前行。”[61]只有忍受得了极限的考验、怀有不屈不挠的勇气与希望的人,才能最后达到顶点。
顾先生在不断克服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中,登上了中国教育界的最高峰,并强有力地引领着贵国的教育,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1]本章内容曾刊载于《东洋学术研究》第48卷第1号、第2号(2009年5月、12月)。
[2]池田大作先生(时任创价学会会长)第二次访华时,周恩来总理(1898—1976)因癌症晚期而住院。但是周总理不顾治疗小组的反对,要求“无论如何,都要见见池田先生”(邓颖超女士的回忆)。池田先生因担心周总理病情而婉谢会见,但周总理的“强烈希望”促成了此次会谈。会见时双方确认了对中日早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缔结)的期望。总理怀有“以民促官”的信念,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民间组织创价学会。会见时,“**”尚未结束,为了促进已经大大落后的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和平友好,周总理可谓竭尽全力。会见一年零一个月后,周恩来总理病逝,享年77岁。
[3]1968年9月8日,池田大作先生作为创价学会会长在创价学会第11次学生部总会上的发言。当时,在东西方冷战非常激烈的背景下,越南战争依然持续,中国援助越南北部政权与美军作战。追随美国的日本政府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倡言认为,如果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在联合国没有自己的席位而长期被世界孤立,则亚洲稳定与世界和平也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文化、历史、地理上都相近的日本才掌握着打开这一局面的钥匙,并呼吁:(1)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2)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3)实现中日首脑会谈;(4)扩大经济文化交流;(5)废除抑制中日贸易的《吉田书简》等。对于倡言,日本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竹内好在《有了光亮》一文中给予了赞许。当时中国正处于1966年开始的“**”的**期,对中国处于国际孤立状态和现代化进程缓慢满怀忧虑的周恩来总理也对倡言给予了高度评价。
[4]『文明の衝突』第一部第二章。鈴木主税訳、集英社、71頁。
[5]牧口常三郎(1871—1944),生于新潟县,曾在北海道苦学,1893年毕业于札幌的北海道寻常师范学校(现在的北海道教育大学),1901年辞去教职前往东京。一年后,其著作《人生地理学》出版。他从事过面向妇女的通信教育,向中国留学生教授过地理学,并在文部省编纂过地理教科书等,之后曾任东京都内的小学校长,还曾参加柳田国男的“乡土会”。1912年发表《作为教学整合中心的乡土科研究》。1928年前后开始笃信佛教。1930年11月18日,《创价教育学体系》第一卷出版(此后至1934年共出版了四卷),同时创立了“创价教育学会”。他在战争时期因拒绝同国家神道合作,而于1943年7月以违反治安维持法及不敬罪的嫌疑被逮捕。他在狱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于1944年11月18日在东京的病监中去世。
[6]『人生地理学』『緒論』第一章「地と人との関係の概観」。第三文明社刊『牧口常三郎全集』(以下、『牧口全集』と表記)第一卷、15頁。省略强调的圈点。
[7]『人生地理学』『緒論』第一章「地と人との関係の概観」。第三文明社刊『牧口常三郎全集』(以下、『牧口全集』と表記)第一卷、15頁。省略强调的圈点。『牧口全集』第一卷、15—16頁。省略强调的圈点。
[8]『創価教育学体系』第四卷「教育方法論」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詰ぬ込み主義か啓発主義か知識の構成か興味の喚起か」。『牧口全集』第六卷、285頁。
[9]『人生地理学』第一篇第十一章「河川」第二節。『牧口全集』第一卷、169頁。
[10]白居易(772—846),中唐时期的诗人,字乐天。代表作有《长恨歌》《新乐府》。白居易的文集《白氏文集》在他生前就传到日本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引用自松枝茂夫編『中国名詩選』下卷、岩波文庫、222—223頁。
[11]徐霞客(1586—1641),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纪行文学家。本名徐弘祖,号霞客,生于江苏江阴。年轻时即学习地理书,反感囿于解释古典的学问,决定用自己的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世界。用了约三十年时间,走遍中国大地,并记录见闻,直至晚年。他写的《徐霞客游记》多达260万字,但现存的仅60多万字。这部书集地理学、地质学、社会学、文学于一体,堪称世所稀有,徐本人也被称为“游圣”。2011年,中国决定将徐霞客1613年从浙江宁海出发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12]1里等于300步或360步。步数由于时代而有所变化。1930年以后的中国1里(市里)等于500米,1步约等于1。6米。江阴城墙一边约1130米。
[13]因顾先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习惯使用旧单位,为展现对话原貌特将其保留,并在其第一次出现时以括号加注。——编者注
[14]李白(701—762),盛唐时期诗人,字太白。年轻时就游历各地,后来虽曾做官,但历经波折(包括遭遇“安史之乱”),怀才不遇。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则被称为“诗仙”。相关引用请参照武部利男注『新修中国詩人選集2李白』岩波書店、46頁。
[15]苏轼(1037—1101),北宋文人、政治家、书法家,亦称苏东坡。被人们认为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6]“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端于北京学生游行的反日反帝国主义运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政府无力控制全国的军阀割据状态,帝国主义乘中国混乱之机加速了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上,日本要求列强承认“二十一条”中的“向日本转让山东省权益”,引起中国学生不满,并发展成为全国性民众抗议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是政治运动,它反对封建的旧制度和旧文化,同时也是追求民主和科学的广泛的新文化运动和社会现代化运动。
[17]刘半农(1891—1934),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诗人、语言学家。1912年,与其弟刘天华(1895—1932)一同从家乡江阴前往上海,后来成为编辑,发表小说和文学评论。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与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及鲁迅一道推进新文化运动。1920年开始留学英法。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刘天华在上海学习音乐理论、钢琴、小提琴、钢管乐器等,之后回到故乡从事音乐教育,并开始作曲。他有志于振兴中国的民族音乐,寻访民间艺人和音乐家,学习二胡及琵琶等,特别是革新了二胡的演奏方法。192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遗留下的作品表达了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代表作有《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等。最小的弟弟刘北茂(1903—1981)也是作曲家及二胡演奏家。三兄弟尽管出生于贫寒的读书人家,却都为中国文化的革新做出了贡献,被称为“刘氏三杰”。
[18]巨赞(1908—1984),佛教僧人。长年致力于佛教研究,留下多达500万字的著作。著有《巨赞法师全集》八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曾任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培养佛教专门人才的机构——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19]赵朴初(1907—2000),20世纪中国佛教领导人、书法家、诗人。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始终坚持保护和发展佛教。追求“爱国与爱教”的和谐,呼吁保护信教自由,努力促进佛教对时代和社会的贡献。热心于佛教的国际交流,为与日本等国的佛教国际友好而四处奔走。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等。池田大作先生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在北京颐和园与赵朴初会面(1974年6月4日),其后又多次与赵会谈。
[20]“横纲”是日本相扑运动员资格的最高级,是日本大力士向往的殊荣,受到社会的广泛尊崇。用在这里,是以乐观的态度比喻贫困的程度已极为严重。
[21]顾明远:《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05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2]『二十一世紀への对話』第三部第一章。聖教新聞社刊『池田大作全集』(以下『池田全集』と表記)第三卷、517~518頁。
[23]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1929—1968),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于演讲中被暗杀。文森特·哈丁(ViHarding),丹佛伊利夫神学院名誉教授,1931年出生,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1958年与马丁·路德·金会面,之后两人在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中并肩作战。作为历史学者、记者,哈丁表现活跃。他是马丁·路德·金纪念中心的首任所长,致力于将人权斗争精神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他与池田会长的对谈以《希望的教育和平的行进——同金博士的梦想一道》(『第三文明社』誌、2011年2月号—2012年5月号)为题发表。引文引自「聖教新聞」1994年1月18日。
[24]《三字经》为蒙学教材。据传为南宋王应麟(1223—1269)所编,但也有他说。一般三字一小句,六字一大句,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行文押韵,容易记忆。可一边识字,一边学习历史、儒家道德、地理、天文及一些常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普及的蒙学教材,此外还有《女儿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医学三字经》等类书。朝鲜、越南也编有相似的教材,日本编有《本朝三字经》(1853年)。《本朝三字经》用三字句教日本的历史,为大桥玉(若水)所编。而《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则作为儒教经典(“四书”)被广泛阅读。
[25]金谷治訳注『大学·中庸』岩波文庫,31頁、33頁。
[26]让-雅克·卢梭(1712—1778),生于瑞士的法国哲学家。《爱弥尔》(1762年)用教育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一位教师从爱弥尔出生到结婚这段时期对他的教育。卢梭认为人出生时是“善”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受到社会上“恶”的熏染,因此要根据儿童固有的成长规律发展儿童本来的善性,其主张常被称作“发现儿童”,《爱弥尔》也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本书第四章第二节也引用了《爱弥尔》开篇中的句子。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文学家、政治家、自然科学家。他的朋友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诗人,在参加希腊从奥斯曼帝国独立的战争中牺牲。
[27]鲁迅(1881—1936),为中国近代文学奠基的作家、教育家。评论与翻译作品非常多。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其弟周作人(1885—1967)也是作家,是日本文化研究家。其弟周建人(1888—1984,顾明远先生的夫人周蕖女士之父)是生物学家。鲁迅曾留学日本,并先后在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后来认识到,要救中国,精神革命更重要,故弃医从文。回国后,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后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与许多论争,其文风深刻尖锐,被评为“寸铁刺人,一刀见血”。代表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此处的《生命之路》引自第一短评集“熱風”(1925年)所收‘随感録’六十六,竹内好訳。
[28]周海婴(1929—2011),鲁迅与许广平(1898—1968)的儿子。名字的意思是“出生于上海的婴孩”,七岁丧父。曾在华北大学、辅仁大学学习,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研究无线电通信。1960年以后在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作,曾负责彩电和立体声播放的部门。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等。其著作译为日文的有『ゎか父鲁迅』集英社等。参见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