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论青年教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五章论青年教育

要把青年培养成为革命的战士,就要引导青年努力学习,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否则青年就不能担负起改造社会的任务。前面说到,对于鲁迅反对青年读中国的书,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鲁迅反对青年读书,相反,鲁迅主张青年要刻苦学习,努力读书。他反对的只是有害于青年的充满了封建道德的中国古书,他把它们比作秕谷。他说,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使之壮大的。他希望甘心为青年服务的作者和译者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食粮来培养青年,使他们壮大起来,将来获得较大的成就。[195]

鲁迅教育青年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本领。鲁迅常常批评那些空谈家,不去切切实实地求知识做学问,而是空喊什么“革命啊”“爱国啊”等口号,实际既干不了革命,也救不了国。他有一次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倶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196]后来,他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要做“空头文学家”,也是这个道理。

做学问没有平坦的道路,学习是要下苦功夫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本领学到手的。鲁迅总是谆谆教导青年刻苦学习。他给青年写过上千封信,教育青年不要自暴自弃,要努力向上走,刻苦学习,而且要有恒心,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他批评有些青年,不乐于搞科学,便去搞文学;不会写文章,便去学美术,然而又不肯下苦功夫练画,结果只是留长了头发,放大了领结,装个艺术家的样子完事。鲁迅看到这种青年,对中国的前途就很担心,他感慨地说,“假使中国全是这类人,实在怕不免于糟”。[197]

鲁迅在1932年4月开列了自己的译著书目后写了一篇附记,在附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并且以切身的经验忠告青年,要不断努力,切勿骄傲自满,停止不前,而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超越前人,其中有一段话很有教育意义,现抄录如下:“对于为了远大的目的,并非因个人之利而攻击我者,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我全都没齿无怨言。但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是: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初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生长起来才好。”[198]这里提到两个“不断”,而且后面都加了着重号,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生长。这是鲁迅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这段话不仅讲到学风问题,也讲到做人的问题。这段话对今天的青年来说不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吗?

鲁迅关于学习、读书的论述是很多的,现在分述如下。

一、青年要学习哲学社会科学

鲁迅教育青年要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要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因为它们是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宇宙观。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宇宙观,才能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理解。鲁迅很早就接触过马列主义,但大量地学习则是在1927年前后。鲁迅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后就发现,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伟大的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许多难于理解的问题,用它来解释就能明白。1928年7月他在给友人的信中特别讲了这个体会,他说:“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快的,有许多昧暧难解的问题,都可说明。”[199]自此以后他常常劝告青年读点唯物论的书,特别是一个革命青年,不能光迷恋于打着革命招牌的创作或批评,以为读了这些作品就懂得了革命,自己和社会就可以得救,便有出路。鲁迅说,其实这些都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吃多了以后,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他说:“得了这一种苦楚的教训之后,转而去求医于根本的、切实的社会科学,自然,是一个正当的前进。”但是,当时社会科学的译著中也有粗制滥造的。鲁迅强调,必须有“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200]

鲁迅认为,学习马列主义,就要读马列主义的原著,不要去看那些议论马列主义的小册子。他在给一位青年的信中写道:“中国的书,乱骂唯物论之类的固然看不得,自己不懂而乱赞的也看不得,所以我以为最好先看一点基本书,庶不致为不负责任的论客所误。”[201]他还比喻读原著等于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

鲁迅认为,学习马列主义,要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学习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它来改造自己的思想。他把翻译和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比作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到上帝那里窃得火来造福于人类,而他自己,则是“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的确,他就是用了马列主义的烈火,烧尽了自己身上的“鬼气和毒气”,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战士,为青年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鲁迅还主张青年要读点历史,因为“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202]。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教训,以便对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得更为真切和深刻。“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203]这里,鲁迅正确地阐明了学习历史的目的和古为今用的原则。

但是,鲁迅认为读史要多看野史和杂记,因为正史往往是“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涂饰得太厚,废话太多,不可靠。野史和杂记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但不像正史那样装腔作势。因而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当时的真实情况,可以得出较为正确的教训。

鲁迅认为,读史也要自己动脑子分析,独立思索,不能人云亦云。他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他说,例如秦始皇就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亏。[204]

二、青年要学习自然科学

鲁迅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他要求青年人学习自然科学。他认为,科学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进步。他说:“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205]

为了说明鲁迅是如何重视自然科学的,这里先介绍一下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可以从他的童年时代说起。鲁迅从小就喜爱那些有关草木虫鱼的书。但是,当时科学的书籍很少,能够看到的是《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等古书。鲁迅后来回忆说,他那时最喜爱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这本书是专讲园圃花木栽培的。鲁迅不仅读过、抄过、校对过几个本子,还通过实践改正了其中的错误。比如《花镜》上说,映山红“须以本山土壅始活”。鲁迅批注说,这种花“性喜燥,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1898年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206]。他对这些自然科学感到“非常新鲜”,学得津津有味。他并不满足于学校里的这些功课,课余时间总是到处找书、抄书、买书。他从《天演论》系统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吸取了其中唯物发展观的因素,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后鲁迅又到日本学医。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入,使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幻想自然科学能够救中国。青年鲁迅也想用西方的医学来救国救民。但是后来他发现光靠科学并不能救国,要著还是在于唤起民众,所以弃医从文。但是他始终没有脱离自然科学。他热心于自然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1903年开始他就写作了《说[imgalt=""srages0109-1。jpg"]》《中国地质略论》两篇自然科学论文,与顾琅合编了《中国矿产志》,并花了很大的精力从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幻想小说。他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章回小说形式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给祖国人民,用以普及科学知识。1907年他写了《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两篇重要论文。《人之历史》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史略;《科学史教篇》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了科学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

鲁迅回国以后,曾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担任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他利用教学普及科学知识,启发学生破除迷信。假日,他还常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釆集植物标本,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后来他虽然没有再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和写作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停止过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1930年他还翻译了日本药学家刈米达夫著的《药用植物》,1933年写作了《“蜜蜂”与“蜜”》,等等。他病重以后还念念不忘要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实验著作《昆虫记》。

他的三弟周建人,因为要在家里照顾母亲,不能外出求学,鲁迅就劝他自学自然科学。他认为,学习物理、化学之类需要实验设备,在当时的中国不好解决,学植物学最好,可以随处采集标本,于是他鼓励周建人学生物学。他在日本时就给周建人寄去好几本植物学的书,还寄给他一架解剖显微镜。正是在鲁迅的鼓励下,周建人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从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可以看出,鲁迅总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改造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把科学作为唤起民众、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他在《〈月界旅行〉辨言》中写道:“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207]他要用科学小说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208]。把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读者以启发国人的思想是鲁迅很早就立下的志向,也是他一生工作的一部分。

鲁迅自己是这么重视自然科学,所以他也要求青年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这当然不是说要求青年都去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而是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因为学习自然科学不仅能增长人们的知识,而且可以让人们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科学观。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所以鲁迅认为搞文学的青年也应该学习自然科学,这样,研究文学才能明白,写文章也才能写得清楚。他在指导一位青年读书时写道:“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209]鲁迅在20世纪的早期就强调文理科并重,是卓有远见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宽广的知识面,许多先进学校已经要求学理科的学生学点文科知识,学文科的学生学点理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跨学科的专业越来越多,学科向综合性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三、青年要学习外国语言

鲁迅在给青年的通信中多次谈到青年要学习一两门外国语言。他说:“研究文学,不懂一种外国文,是非常不便的。”[210]他还认为,学习一门外语还不够,还要多掌握几门,才有利于研究工作,他给夏传经的信中说:“关于研究文学的事,真是头绪纷繁,无从说起;外国文却非精通不可,至少一国,英法德日都可,俄更好。”[211]鲁迅强调“俄更好”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苏俄有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革命理论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