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论青年教育(第2页)
鲁迅把外语看作一种工具和武器,是学习和宣传外国革命理论和进步文化必不可少的。鲁迅自己就是运用外语进行战斗的光辉榜样。他精通日文和德文,学过英文和俄文。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他以外语为武器,翻译介绍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被压迫民族的进步文学,用来提髙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他先后翻译过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个作家的文学和自然科学作品,共310多万字,占了他全部译著的半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鲁迅对青年学习外语十分关心。青年写信向他请教,他总是热情地回答,给予明确的指导。怎样才能学好外语呢?
鲁迅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要有信心。有的青年认为学习外语很难,没有信心。鲁迅鼓励他们说:“这并不难,青年记性好,日记生字数个,常常看书,不要间断,积四五年,一定能到看书的程度的。”[212]
第二,要有恒心。就是上面讲的“要不间断”,遇到困难要坚持。他在给曹白的信中说:“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213]为了坚持学习,鲁迅认为最好进学校,哪怕是夜校也好,自修因为没有督促,很容易被随便放下。
第三,要多读,“硬看”。他说:“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这是小儿学语一样的方法。[214]
第四,初学外语,有好的教师很重要。他说:“初学外语,教师的中国话或中国文不高明,于学生是很吃亏的。学生如果要像小孩一样,自然而然的学起来,那当然不要紧,但倘是要知道外国的那一句,就是中国的那一句,则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否则,发音即使准确,所得的每每不过一点皮毛。[215]
第五,要有一部好的字典。他在东京和蔡元培的从弟蔡国亲谈到学习德语时说:“最要紧的是有一部好字典。”[216]
鲁迅对外语学习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凡是学过外国语的人都能感觉到这几点的重要。鲁迅不仅有自己学习的经验,而且有教别人学习的经验。鲁迅教许广平学习日文就是一个例子。
四、青年的知识面要宽广
鲁迅主张青年学习的面要宽一些,要吸取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钻研一门学问,这样才能学得深、钻得透。正如盖楼房一样,基础宽了,底子打厚了,楼房才能盖得高。这就是所谓博大精深的辩证关系。同时,知识面宽了,见识广了,眼界就开阔,思想就解放。下面有两段话,充分体现了鲁迅的这个思想。
其一,鲁迅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217]
其二,“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成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218]
鲁迅还主张读点反面教材,便于“知己知彼”。这里也有两段话说得很明白,抄录如下。
“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这也有一点危险,也就是怕被它诱过去。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219]
“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有害的文学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220]
读反面材料,为的是战斗,更好地了解敌人,才能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所以鲁迅说:“我们看书,倘看反对的东西,总不如看同派的东西的舒服、爽快、有益,但倘是一个战斗者,我以为,在了解革命和敌人上,倒是必须更多的去解剖当面的敌人的。”[221]看反面材料是有危险的,但有防止危险的办法,这办法一是比较,二是批评。把错误的东西和正确的东西一比较,就会发现反面材料的谬误,特别是大家看了以后,共同来评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显微镜加以分析,就可以把毒草化为肥料,从中取得有益的养料。
五、青年要学会独立思考
鲁迅不仅指导青年读什么书,而且指导青年怎样读书。他认为,读书要与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要学会独立思考。
第一,读书要像蜜蜂酿蜜一样,要采许多花,同时通过自己消化,才能酿出蜜来。他反对青年简单地去读所谓名家的选本,以为读了选本就能得到古人文笔的精华,其实反而会被选者缩小眼界。他说:“选本既经选者所滤过,就总只能吃他所给与的糟或醨。况且有时还加以批评,提醒了他之以为然,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222]这就是说求学问不是只靠读一两本书就能得到的,研究一个问题,须广泛地阅览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研究各派的意见,加以比较,去伪存真,吸取有用的资料,经过自己的研究,创立出独到的见解。
第二,要自己思索。鲁迅认为学习最要紧的是自己思索。看看别人写的批评文章是可以的,但是只看批评文章,不看原书,不自己思索,往往会越看越糊涂,弄得无所适从。同时也只有自己思索,才能消化,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要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还不够,还要实地观察,才更确凿。他拿吃荔枝作比喻,吃过干荔枝,而推想新鲜荔枝的味道,等到吃到新鲜蔡枝以后才知道与推想的完全不同。这个比喻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鲁迅提倡的实地观察,就是要在实践中观察事物,并且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上升为理论知识。
鲁迅讲到的观察、读书和思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点。学生学习,从不知到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是前人通过实践已经认识了的知识。因此读书对学生学习来讲很重要。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去实践,文化知识是有继承性的,是一代代人逐步积累起来的。通过读书学习,青年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容易地掌握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而且人类的一切创造也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凭空臆想的。但是,人的认识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学生也必须参加实践,要有一部分直接经验,才能进一步去想象,去思索,去理解书本知识。学生的实践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观察、读书、思索三者又是辩证的关系,只观察不读书、不思索,就不能上升到理论,同时也不能观察得深刻。因此,要提高观察力,就又要读书和思索。鲁迅转述萧伯纳的话说:“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这里所谓“用眼睛去读”“实地经验”当然不是简单地用感官去感觉,而是包含着深深的思索。所以鲁迅又说:“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223]鲁迅在这里充分地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有了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实践。
以上三点论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鲁迅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他要求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索,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消化。也就是说,不仅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而且看作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固然很重要,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一个好的教师,他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