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袁桂林其他已完结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在这关键的时间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扩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如何在中国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出版这样一套中国教育改革40年丛书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这套丛书对于梳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探索中国教育发展之路,非常具有出版意义和学术价值。本套丛书从12个方面,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与法律、关键数据与国际比较、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中教育、终身教育来整体回顾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与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案例。
最新章节:后记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4:43
- 后记
- 二普及高中教育不仅仅是量的扩充
-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 第三节 普及高中教育攻坚
- 四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三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补助范围扩大
- 一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补助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补助
- 第一节 普及高中教育的提出
- 第八章 普及高中教育
- 五高考招生改革有了路径
- 总序
- 第一章 结构调整恢复重点学校
- 第二节 恢复重点学校
- 一历史回顾
- 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重点中学
- 三对重点中学的讨论
- 第三节 兴办全国示范性高中
- 一示范性高中政策
- 二推进过程
- 三成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一个类别
-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 二政府的角色不断调整
- 三县一中现象将会逐步消失
- 第二章 鼓励社会投入扩大高中规模
- 第一节 高中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
- 一治理三乱
- 二加强对收费的管理
- 第二节 公办普通高中三限政策
- 二普通高中三限政策的实施
- 三普通高中三限政策的终结
- 第三节 关于改制高中
- 二改制高中遭遇治理教育乱收费
- 三改制高中清理政策
- 四改制高中和薄弱高中学校的改进
- 三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
- 第三节 综合高中的发展
- 二风陵渡中学的经验
- 三综合高中发展缓慢的原因
- 四重庆市综合高中计划的搁浅
- 五案例学校 重庆市三江中学高中部
- 第四节 普职融通教育的探索
- 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案例
- 三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案例
-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 一普职比重动态调整
- 二县级职教中心的基本经验
- 三普职融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四发展综合高中前景广阔
- 第四章 高中课程改革
- 第二节 1996年高中课程改革
- 二两省一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 三基本定型
- 第三节 有影响的区域性课程改革
- 一上海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二广东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改革
- 第四节 2003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 第五节 201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
-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呈现的新理论
- 第六节 经验与展望
- 二实施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三核心课程的价值不断充实
- 四课程的新样态应高度关注
- 第五章 外国语学校和高中培优项目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 二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各省市的培优项目
- 一北京市的翱翔计划
- 二南京市的星光计划
- 三重庆市的雏鹰计划
- 四上海市两项培优项目
- 五陕西省的春笋计划
- 第四节 四川省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 二各地培优项目各具特色
- 三培优项目需要精心设计
- 四要探索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 第六章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 一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目标趋同
- 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表述调查
- 第二节 国家级试验区启动
- 一北京市的实验
- 二天津市的实验
- 三黑龙江省的实验
-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验
- 五上海市的实验
- 六南京市的实验
- 第三节 各地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 一湖南省改革启动较早
- 二辽宁省实验区的改革探索
- 三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 四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 五广西云南甘肃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
- 六其他一些地级市高中学校的改革实验
- 七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农村孩子提供的城市教育
- 第四节 经验与展望
- 二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是一致的呼声
- 三要关注毕业反馈信息
- 四促进西部高中教育的发展
- 第七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第一节 高中入学考试
- 一普职分流
- 二示范性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到初中
- 三两考合一
- 第二节 普通高中过程性考试
- 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形成
- 三各地落实高中会考制度
- 四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
- 第三节 综合素质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