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津市的实验(第1页)
二、天津市的实验
截至2014年,天津市有普通高中202所,其中完全中学125所、高级中学77所(普通高中202所是2012年的数据,根据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2012年为202所,2013年为193所,2014年为181所)。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天津市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项目稍晚一点。
(一)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提升天津市基础教育的综合实力,适应国家对多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根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标准》,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创建50所特色普通高中。
其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建设,促进普通高中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拓展融通运行健康,特色普通高中合理布局的建设新格局。使一批普通高中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较高的办学品质,成为全市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特色高中。特色高中建设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多样化原则。特色高中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因校制宜,不拘一格,扬长补短,彰显特色。
整体性原则。特色高中是在学校特色整体构建的基础上培育形成的,创建特色高中必须整体思考,系统设计。
重内涵原则。特色高中建设必须在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注重内涵发展,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创造条件。
重创建原则。学校特色是长期培育积淀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要制定规划,科学实施,把特色的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不断优化。
特色高中实验项目采取“自愿申报、区县推荐、专家评审、竞争入选”的方式申请实验研究。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均可申报特色高中实验项目。特色高中实验申报咨询评审组对各区县推荐的实验项目学校进行考察评价,择优确认“天津市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批准实验研究,并给予政策支持。
天津市教委对实验学校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总体把握实验进程,监督学校的实验过程,保障实验健康发展。评审组还将分阶段对特色项目实验学校的阶段性实验成果进行评估验收。通过市教委评估验收的项目实验学校,由市教委命名为“天津市特色高中学校”。市教委给予“特色高中实验项目学校”一定的实验经费支持,以加强特色实验室、特色实验基地、特色教材建设;被命名的天津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可依据办学特色需求,适当调整高中课程计划,加大选修课程比例,自主开设特色选修课程。按照规划确定的步骤,2011年,天津市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第一批特色高中实验项目的布点和启动任务。
以市级特色高中创建工作为契机,2012年5月,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出台了《2012年河东区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并召开河东区特色高中实验项目启动大会,在全市率先启动区级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经学校申报、校长答辩、教育局及评审专家组论证和评审,2013年5月,第一零二中学等6所学校正式启动区级特色高中实验项目。其中,第一零二中学开展了“创新人格教育”特色实验项目;第五十四中学在学校足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出“行健教育”特色;第三十二中学以“正风文化”为引领,培养品德高尚、勇于进取、善于合作的人才和遵纪守法的公民;第八十二中学以“自主发展”为特色,坚持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第八中学开展“尊重教育”实践探索;第九十八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另外,河东区还有3所高中学校参与了天津市的市级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分别是:第四十五中学的“幸福教育”特色项目;第七中学的“发展潜能教育”特色项目;第一零二中学的“创新人格教育”特色项目。这标志着,在河东区,市、区两级特色高中实验项目同时推进,相辅相成。
(二)特色高中学校实验项目
2011年12月,天津市公布了首批特色高中实验学校及实验项目,见下表。
表6-3天津市首批特色高中实验项目一览表
续表
(三)军粮城中学的渗透职业教育案例
军粮城中学坐落于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镇刘台村,建于1956年,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也是天津市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6],学校坚持“为每位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勤勉奉献、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
2011年年底,学校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首批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校,项目名称为“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普职渗透”)。就是在进行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通过渗透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具有职业理想和初步职业技能的高中毕业生。“普职渗透”是天津市高中教育的首创,是结合学校多年形成的劳动教育特色而确定的特色高中建设目标。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1。学校管理与社会支持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而且,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
另外,学校成立了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同时,积极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为高职院校提供生源,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学校还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共识。
2。课程设置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