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案例(第1页)
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案例
2014年,我们到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调研,该校学生以北京市普通生源为主。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第一六五中学就是为了避免去上职业高中,求得“孩子考上了普通高中”的心理安慰。但是,第一六五中学领导考虑的不仅仅是满足家长们要面子的虚荣心,而是要给学生真才实学,让他们有适应社会的真本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相关文件都指出:在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开设专业技能课,推动普职融通。据此,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从2012年开始,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即努力开拓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途径,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在原有程度上获得更大发展,以此来为大学输送具有职业追求的人才。学校的特色由此逐渐显现出来。
(一)调查学情,设计教育方案
该校一位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彭老师,积极拓展自己的工作领域,开设了学生发展指导等课程。在彭老师主持下,学校通过问卷、访谈、作业等形式,从多角度对学生社会认知、职业倾向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了调查学生的职业目标情况,他们问了学生这样一些问题: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职业具有的什么特点让你喜欢?你是否听到过成年人抱怨自己的职业?那是些什么职业?
经过统计发现,学生们对职业的认识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一知半解。提到的理想职业无外乎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等,种类比较单一。另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例如:警察的待遇很高,可以随便罚款;公务员很轻松,赚钱又多。有的学生搞不清楚休闲娱乐与职业的区别,例如:理想的职业是旅游或者极限运动等。还有的学生的理想职业不切实际,比如:当职业拳击手,开银行当行长等。在调查问卷中,有15%的学生甚至什么也没写,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想法。70%的学生只有模糊的目标,比如:白领、金融等。只有15%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对自己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自编了《第一六五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职业规划是什么,75%的学生有点了解。6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对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是自己,有14。5%的学生选择了“由父母决定”。对于“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一问,80%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90。6%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84。7%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有54%的学生希望了解自己喜欢的某种职业。针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3类:
表3-3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学生就“如何选择职业”所提的问题
借助专业的生涯规划系统,学校全面地掌握了学生情况,而学生的整体情况分析为项目的实施也提供了指导和方向,保证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学科兴趣测验。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学生9个科目的学科兴趣得分都比常模人群低,说明该校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兴趣都低于平均水平。学生学习兴趣低,一方面是因为在学习中缺乏乐趣和成就感,丧失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缺乏学习的外部动机,认识不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除了在教学上下功夫,还帮助学生树立远景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性格测验。从性格测验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在感觉—直觉维度,情感—思考维度和判断—知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倾向于从整体感知世界,思维跳跃,喜欢预测未来。他们的优点是具有同情心、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决策时往往考虑他人的感受;喜欢宽松的生活方式,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思考多于行动,对规则和约束反感。缺点在于,不注重观察和信息的收集,过于感性,思维不够理性,没有条理,不善于规划,目的性差。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划性,从制订旅游计划到制定人生的计划,从设定总目标到设定分目标,手把手指导学生。同时由家长和教师监督学生的计划完成情况,克服想法多、行动少的缺点。
职业兴趣测验。测验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在艺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兴趣高于常模人群,而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弱于常模人群。说明该校学生对从事手工制造、艺术创造和社会交往类职业比较有兴趣。从学生兴趣类型的人数来看,社会型最多,占全部学生的47。2%,其次是艺术型,占17。6%。企业型和常规型分别占全部学生的2。8%和3。7%,人数比较少。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学校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职业技能指导课,并开展各项活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体验未来职业的机会。
表3-4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课程体系表
能力测验。在能力方面,学生在视觉-空间能力,音乐-节奏能力方面的平均分高于常模人群的分数,而逻辑—数理能力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学生对旋律、节奏、线条和色彩等非常敏感,音乐和绘画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对抽象概念不敏感,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
对此,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上指导教师将抽象概念运用更具体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时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国家课程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开设艺术类选修课,指导部分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发展自身优势,成为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平均分不高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文理科选择的相关分析。从文理分科的报告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大约30%的学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文理倾向,有8%左右的学生文理倾向分化严重,对不喜欢的学科完全否定,丝毫不感兴趣。
文理分科的倾向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的偏科情况。在这些偏科的学生中不乏单科成绩优异者,但就是因为某一门或几门课,他们的总成绩一落千丈。因为缺乏兴趣,虽然把大量时间用于弱势学科,但是总不见成效。每次会考前,这些偏科生都是老师的重点“照顾”对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如果能有政策上的支持,允许他们用其他形式的学习替代会考中的弱势科目,那么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激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校本职业生涯教育
第一六五中学被北京市列为国家级多样化改革实验学校之后,学校对“普职融通”的理解聚焦为4个关键词:理想、体验、内驱力、素养。“普职融通”首先是课程上的融通,但这种“融通”绝非是简单地将职业学校的课程搬进普高,而是专为普高学生建立一套全新的“普职”课程体系。
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普职融通课程建设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北国职”)联手建设。通过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选修课、教育主题活动等多个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体验、职业研究等多类课程。
表3-5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普职融通课程体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绝非是开设一门生涯指导课这样简单,而是围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一主题开设的一系列、持续一年的综合课程体系。学校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体验、交流及老师的指导。
已被列入课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选修课,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提供了稳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又不影响其他国家级课程的正常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校本化实施的国家级课程,三个领域围绕同一主题,又体现了学校特色,可谓一举多得。
实施普职融通课程之后,通过专家评审肯定,学校更加确定了“普职融通”实验项目的意义,通过职业理想教育,激发了普高学生发展的内驱力;通过职业体验培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打造了校本课程精品;尝试学分互认、会考替代、学籍转换,破解了普职融通瓶颈;借助职教资源,提升了普高办学品质。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六五中学作为“普通高中”的定位是实验项目的重要前提保障。
第一六五中学在充分调查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开发校本生涯规划课程,并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生涯教育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从高一到高三,设计不同的生涯教育内容,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已经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