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冲突性沟通 有效的反驳和进攻(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③正面回击。可以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

3.“我不想跟你这种人讲话”

这样可恶的人决定不和你讲话,是你该觉得幸运的事,你就该坦白表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啊,那太好了!”“真是老天有眼。”

②他这句话是对你讲的,你当然可以说:“哦?抱歉,我还以为你是在和我讲话。”

③对付这种无礼言辞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假装没听见。你可以说:“你说什么?”“你是说……?”“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好吗?”不管他是否肯再说,都是他输了。假如他果真糊里糊涂再说一遍,你就以牙还牙,说:“抱歉,你这种人说的话我听不见。”

4.“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人?”

这样的话是要你对自我认识产生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说清楚。你可以说:“依你的意思,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

②谦和一点,请教他。你可以说:“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常常自以为是什么人吗?”

③用开玩笑的方式。你可以说:“我不大确定,不过我一定算是个人物吧,有不少人给我写信呢。”“现在吗?我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管是谁,反正是你没听过的人。”或者干脆指指旁边的人说:“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5.“你少来这一套”

这是不太重的话,即便是当众以不友善的语气对你说了,你仍应该礼貌地答复。回答的方式不外乎一般客套话。

如果你觉得他的怒意莫名其妙,则可以说重些:“本是你应得的,何必恭维!”

6.一语双关解困境

当与人沟通发生冲突时,如果语言既不想太强硬,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就可以通过一语双关这种方法来很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摆脱困境。

在沟通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景,灵活地运用双美的语言来处理,就会有神奇的效果,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有一次,蒲松龄到王大官人家去做客,被众人推到了上座,但独眼的管家却从下席开始斟酒,有意把他冷落在一旁不管。王大官人也想故意作弄他,于是端起酒杯朝他说:“蒲先生,喝呀!”

蒲松龄端坐不动,他笑着说:“大家先别急着喝酒,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助助兴。我刚出门儿,碰到内人正用针在缝衣服,就以针为题即兴做诗一首,现在念给大家听听:‘一头尖尖一头扁,扁间只有一只眼。独眼只把衣裳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大家听了,一齐朝独眼管家看去,极力强忍笑意。这样一来,就使得王大官人及其管家狼狈不堪。

蒲松龄借用了针的形象,尖锐地讽刺了想为难自己的王大官人及其仆人,不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让捉弄自己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生活与工作中,你也可以借身旁之物摆脱困境,让左右为难的自己找到台阶下。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欠下的医药费他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来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有价报偿。”

“这个我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两卷本《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恳求延期付款要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过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虽然,两者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还是能挂上钩的。

人之所以要学习说话的方法,原因就在于人必须在不同的论点中寻求和谐,不能因各自不同的理念而损及人际关系。因此,与人沟通时,就必须注意分寸。

7.如何摆脱突发的难题

面对变发的难题,只要你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采取针对性的沟通策略,就能从其中解脱出来。

任何人都无法估计突发性的事件会在什么时候降临,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怎样根据眼前的具体环境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天,在电影院门前看海报的夏小姐被三个家伙缠住。经过一家点心店时,夏小姐走了进去,店里人很少,于是她在一张方桌前坐下。接着三个家伙也随之在方桌的对面坐下,眼盯着她,好像等她决策。夏小姐的心一阵乱跳,但故意装出一副媚态,眼睛在三个家伙脸上慢慢扫描。最后,她的眼睛看着对面的家伙,两只脚却在桌下分别踩了一下另外两个家伙的脚,神秘兮兮地笑笑,小声说:“晚上七点,电影院门口,好吗?”她同时发出三个暗号,三个家伙都自以为她是对自己说的,各自得意洋洋地走了。夏小姐这才甩掉了“尾巴”,平安地回了家。

有时你面对一起突发事件或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知所措固然不行,试图一五一十地把问题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时,最好面不改色心不跳,并且迅速做出反应,用简单而又能避其锋芒的语言化解。

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

“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然大笑。

那位记者发问的方式是选择提问,如果基辛格照他那样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的话,都不算是妥当的。基辛格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机智地摆脱了突发的困境。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