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最后,正确对待成败,学会合理归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们都是中学里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是正如一条小鱼从游进大海那天起,发现有更多的鱼儿游得比它更快、更欢。在这个学习的竞争中,有很多学生的排序自然降了下来。于是不少人产生消极心理,甚至降低学习动力,使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些学生甚至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确实会影响学习热情和能量,然而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学会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合理归因。大学生对失败的归因方式,可以分为悲观的归因方式和乐观的归因方式。悲观的归因方式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内部产生的,如个人能力,而这种因素是稳定而不可改变的。乐观的归因方式则把失败看作外部因素的结果,如“任务太难”或“不公平”等,这种因素是不稳定且可改变的,“如果我下次再努力一点儿,我就会做得更好”等。大学生在面临学业挫折的时候,要学会乐观的归因方式,增强后继学习的动力。

表6-1维纳归因模型[2]

二、专业承诺及调适

李强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高考仅几分之差,他被调剂到了现在的专业。入学后,他才知道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并不好。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课程内容跟现代社会严重脱节,他实在提不起兴趣听课。“一定要转专业,否则自己大学四年就废了。”他对自己说。可是几经打听,他才知道转专业并不是那么简单,自己心仪的经济学专业只有几个名额,竞争激烈。他非常痛苦,感到自己一辈子就要毁了。

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种烦恼你可曾有?案例中李强由于对专业有情绪而产生学习困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呢?这源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学生是盲目选报专业的,有的只是跟着赶时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有的被逼完成父母的梦想,有的只是看着专业名称望文生义。进入大学校门后,才发现原来心仪的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就业前景和兴趣完全对不上。有的同学一开始就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一听到专业理论知识就头大,有些同学因为被调剂所以对所学专业有抵触情绪。于是他们感到前途暗淡,心灰意冷,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有些入学时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就因为钻不出这个牛角尖,导致不能正常毕业。

(一)什么是专业承诺

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3]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兴起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对专业学习的承诺反映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愿意付出的努力以及继续从事该专业的愿望等积极心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承诺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转专业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会造成消极的学习心理。连榕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专业承诺整体水平不高。

大学生面对全新的专业学习,或多或少会产生迷茫和困惑,这主要来自于对自身所处情况的未知。还有部分大学生因未能考入自己理想的专业,或者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想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挫折感,导致其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这些都使得学生的专业理想模糊化,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调适

专业承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发展专业兴趣,积极融入专业学习尤其重要。

首先,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大部分都在20岁左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可塑性和潜力都是很大的。有些同学过早断定自己不是学某学科的“料”,有失偏颇。一个人某方面是否真正有所作为,必须经实践检验。比如,有的年轻人自认为自己是文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的“料”,可是经过社会的选择却未必如此,所以,下这种结论为之尚早。况且大学生也不必完全放弃自己的兴趣,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总的来说,大学阶段都是打基础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阶段,应当尽力学好各门功课。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已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接受。所以大学生要调整一遇到不顺心便消沉、低迷、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其次,激发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专业兴趣是一个培养、变化的过程。研究表明,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大都经历了无趣—有趣—乐趣—志趣这样的过程。那些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大学生,可大量阅读文献,拓展知识面;被调剂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情。“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所学学科之美,也许你就会爱上这门学科。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成功者的兴趣都是经过转移和调整的。马克思原先爱好的是诗歌;歌德原来喜欢的是美术;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原来是个画家。由此可见,我们完全是可以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上来。

最后,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果对学科的单一了解还不能激起你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建议多参加自己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这对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增强内部学习动机有重要意义。如案例中的李强很讨厌自己的专业,天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后来参加了学院举办的网络游戏大赛,并获了奖。此后,他对学习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促使他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获了奖觉得特别来劲儿;二是比赛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同游戏的乐趣所在,因此产生了开发游戏、设计编程的兴趣。而这些都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于是他努力地查阅资料,补充知识。

三、学习倦怠及调适

刚上大二的小李,表示不想上学了,声称要外出打工挣钱。他说自己内心其实也非常渴望能静心学习,但就是提不起学习兴趣,每天强迫自己坐在教室,脑子却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后来索性也不去上课了,关在宿舍里打游戏。他也曾想努力学习,但是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兴趣,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他觉得很无望,渐而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小李目前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当今部分大学生具有的一种学习倦怠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只不过在不同学生身上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什么是学习倦怠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已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4]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3个方面。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

连榕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表现出较严重的逃课、不爱听课、不努力、迟到、早退等不良的学习行为。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学业重负,学习时间过长过紧,大脑得不到休息引起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学习效率降低,从而产生心理疲劳;专业困境,学习兴趣减退;激烈竞争,焦虑过度;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评价消极;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

(二)学习倦怠的调适

我们该如何解决学习倦怠问题呢?首先要认清倦怠因何而起,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如果是因为学习太久身体过度疲劳,那么就赶快给自己放个假,多休息一下;如果是心理问题,那还得用心药医治。但总体说来,调节并不是单一地采取某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综合在一起,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1。科学用脑,防止学习中的疲劳

其一,顺应生物钟的节律,安排学习和生活。每个人用脑的特点和习惯不同。有些人是“猫头鹰型”,有些人是“百灵鸟型”。然而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即用脑效率呈现出如下规律:上午7~10时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和工作的最佳状态;以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又达到最佳状态。大学生应摸清自己的生物节律,在“黄金期”安排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避免过度疲劳。

其二,注意劳逸结合,学会放松。美国科学家在过去35年内对400名21~8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语言能力、感觉速度、空间定向及计算机思维等方面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25%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不参加锻炼或极少参加锻炼的同龄人。[5]所以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运动,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其三,科学用脑,减少疲劳。大脑皮层之所以能长时间工作,兴奋区和抑制区互相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多种活动互相轮换,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得到轮流休息,从而保证大脑的工作效率。大学生可以安排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学习,如学完数学看英语。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和革命家都懂得合理用脑,让大脑交替兴奋。例如,鲁迅在创作感到疲劳时,就读点儿政治、经济、地理、考古等方面的书籍;达尔文在进行化论的研究中,以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休息。因此,大学生在从事计算、语言、逻辑、哲学等科学活动时可穿插色彩、音乐、幻想等艺术活动,这样就可缓解疲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适当地调整抱负水平和学习动机的强度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动机强弱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U形曲线。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密切的关系。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状况,为自己设定恰当的抱负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自己在每次的学习成功中体验到快乐,树立起自信心。

3。恰当归因,找回自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