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第1页)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细说学习的烦恼
学习心理问题是指影响个体正常学习行为和学习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学习是一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因素的失调都会导致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轻则学习效率降低,重则产生厌学、逃学、休学、退学等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和有效的调节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一、学习动机及调适
大二学生王硕回忆说:“去年,我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当时,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地玩了,满足感油然而生,‘船到码头车到站,得喘口气,歇一歇’。况且中学时学得那么辛苦,到了大学也该补偿一下。上课看小说,下课找外校的同学和老乡玩;早晨睡懒觉、翘课,晚上聊天或看电影,整天不学习,无所作为。这种懒散颓废的生活伴我混过了一年时光。一学年下来,我的综合排名竟然在全班倒数。这对于在中学长期名列前茅的我,犹如当头一棒。到了大二,我想要振作起来,但又不知如何下手。既要学习新的繁重功课,还要补大一落下的课业,我感觉疲于应付,更难赶上了。”
王硕在学习上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真实写照。有些学生熬夜通宵看电影,却从来不去图书馆;废寝忘食地玩游戏,一翻开书本就打瞌睡;每天专心于娱乐八卦,而对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他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大学生学习无动力,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无计划,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
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这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不足不仅使得学生对学习无正确态度,不会制订长远的学习目标或计划,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学习不求甚解,考试应付了事,更无从谈对学科的理解,深入研究以及提出新的观点和独特的学科思维。
(一)解读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作为推动我们学习的内部力量,在我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直接引发我们的学习行为,使我们处于驱动状态,促进我们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它维持和加强我们的学习进程。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进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王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国王就赦免他,死囚答应了。王宫周围高低不平,有许多台阶,周围还有闲人们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盯着碗里的水一步步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出发点,真的一滴水都没泼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命啊!”可见动机是影响个体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往往是复合的,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各种动机的作用力量不是均等的。对于复杂的学习动机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这是根据动机的作用时间来分类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指向近期的,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个人目标直接联系的动机。它源自于我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这类学习动机比较具体,作用效果明显,但持续时间缺乏持久性。如有些同学学习的目的就是拿奖学金。远景性学习动机与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系,如为了将来自己在某领域内有重大贡献等。这类动机作用稳定而持久。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是根据动机产生的条件来分类的。内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自身内在的需要,如认知内驱力(内心对知识的渴求驱使学习者去探索)、兴趣内驱力(符合自身的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和成功内驱力(获得成就欲望使学习者更加积极进取)等。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好奇心强,喜欢挑战,能在学习中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外部动机由学习的外部诱因所引发,如表扬、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评选等。如果学习者主要是由外部动机推动,那么学习活动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这是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作用的程度来分类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属于支配地位,其影响作用稳定而强烈。辅助性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辅助作用,其影响作用相对微弱而不稳定。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如美术专业的同学经常出外采风,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找到创作灵感、练习绘画,但同时他们也有放松、娱乐等辅助性动机。
(二)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明确学习的意义。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生活建立起联系,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对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学是人一生中用完整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的最好机会,“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如果不珍惜这个机会掌握扎实的本领,等到毕业面试时,等到步入工作岗位后将追悔莫及,更谈不上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因此大学生要从“要我学”“逼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愿学”,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根本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次,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个人问路:“先生,你能告诉我该怎么走吗?”路人感到非常疑惑,说:“你要去哪里?”他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先生。”路人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那走哪条路都行!”这看起来是个笑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却很多,而且也像他一样,竟然连自己要去何处也不知道。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83%的人没有清晰的目标,14%的人有目标但没有写下来,3%的人写下了清晰的目标;最后一类人的收入是第一类人的10倍。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为行动提供原动力。大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应注意3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自己的需要来制定目标;二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重点放在近期目标的制定上;三是设定的目标要与自己的能力一致。目标过高,与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可望而不可及,对自己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易使自己产生无力感;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成功,强化作用也不大。正所谓的“跳一跳,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才是最合理的。
如何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活动一:列出大学要完成的3件大事。
操作过程:请在纸上写下大学四年最想要完成的3件大事。然后由于特殊原因你必须去掉其中一件没法完成的事。如果又有意外发生,你还得去掉其中的一项。剩下的就是你最想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了。
活动二:把梦想变成目标。把梦想转化为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如将“我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变成具体的目标“我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教师”。
活动三:细化目标。大目标确定之后,要细分小目标,看看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如将目标“我要当教师”细化为“我想当什么类型的教师,是大学生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是什么学科的教师”。
活动四:把目标具体化。分析实现目标所具备的条件,就能针对实际情况而行动。如“我想当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证书、教学能力、板书水平、课件制作等”。
活动五:把具体目标分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如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甚至每个小时要做什么,达成什么目标。
再次,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常常废寝忘食的人们,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永远有动力去探索,从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想要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