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长之路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超超捧着这本手札,坐在清华图书馆的窗边,哭了很久。他重新提交项目修订方案,明确提出“情感辅助,而非替代”的伦理原则,最终项目获批重启。

大四那年,文文受邀参加“长三角青年艺术家联展”,展览地点恰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超超正在那里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

兄妹俩在展厅意外重逢。文文正站在自己的装置作品《家·回声》前——那是一个由老屋木窗、录音带与光影构成的空间,播放着邓家四季的声响:母亲煮汤的咕嘟声、父亲修车的敲击声、兄妹打闹的笑声。

超超悄然走近,轻声说:“姐,我听见了我们的童年。”

他拉她去看自己的展位。他的“家语2。0”机器人正安静地站在那里,外形如一盏温暖的灯。当文文靠近,机器人轻柔地说:“欢迎回家,文文。今天桂花开了,爸爸说,该晒桂花茶了。”

文文瞬间泪目。那是母亲的声音,是家的温度。

“你把家,做进了机器里。”她说。

“不,”超超微笑,“我只是把家,写进了代码里。而你,教会我什么是‘家’。”

毕业典礼上,文文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她说:“我曾以为,成长是离开家,去远方寻找自己。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带着家的光,走向更远的地方。”

超超在清华的毕业答辩中,展示了他的毕业设计——“基于家庭记忆的情感交互系统”。他说:“科技的最高境界,不是超越人类,而是守护人性。而我的人性,始于一个有桂花树的小院,始于父母的陪伴,始于妹妹的画。”

他们没有选择立即进入职场。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们决定用一年时间,共同完成一个“家·记忆”公益项目:走遍全国十个省份,记录100个普通家庭的日常故事,用艺术与科技的方式,呈现“中国家庭的温度”。

邓志远与苏雅宁在送别他们时,只说了一句话:“去吧,孩子们。家,永远是你们的起点,也是你们的归途。”

**尾声:心灯不灭,双子同行**

多年后,一本名为《家·记忆:100个中国家庭的温度图谱》的书出版,作者署名:**邓文文&邓超超**。

书中第一篇文章写道:

---

**后记:**

大学,是青春最绚烂的篇章,也是人格真正成型的熔炉。邓文文与邓超超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成长,是在孤独中学会坚持,在否定中坚守自我;**

-**亲情,不是束缚,而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听见的回响;**

-**艺术与科技,看似对立,实则同源——它们都是人类表达爱、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们的大学故事,不是关于“成功”的神话,而是关于“成为自己”的旅程。

而这条路,他们,从未独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