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三(第1页)
大学生活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邓文文与邓超超各自踏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始终以彼此为镜,映照成长。
文文初到中国美术学院,被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震撼。她的宿舍在湖畔小楼,窗外是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然而,新鲜感很快被现实冲淡。她的写生作业被教授批评为“情感有余,技法不足”,色彩课上,她惯用的“情绪化用色”被同学调侃为“像打翻的调色盘”。
她第一次感到孤独与动摇。在一次深夜的视频通话中,她对超超说:“哥,我是不是不适合这里?他们都说我‘太感性’,可我就是控制不住用颜色表达心情。”
超超正在清华的实验室调试机器人,听到姐姐的话,他放下手中的电路板,认真地说:“姐,你记得小时候你画《暴雨中的家》吗?那天妈妈说,那幅画让她看见了‘不安’。感性不是缺点,是你最锋利的武器。他们不懂,是因为还没学会用心灵看世界。”
那一夜,文文重拾画笔,在素描本上写下:“**艺术不是取悦眼睛,而是触碰灵魂。**”她开始将心理学与色彩学结合,创作“情绪色谱”系列,用不同色调表达焦虑、孤独、希望与治愈。这组作品后来在校园艺术节展出,被一位心理学教授看中,邀请她参与“艺术疗愈”课题研究。
而超超的大学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清华的学术压力如山,他的编程基础在强手如林的班级中并不突出。第一次期中考试,他在《数据结构》中只拿了78分,排名靠后。
他给父亲发了条短信:“爸,我可能没那么聪明。”
邓志远回得很快:“聪明是天赋,坚持是选择。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快,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
超超把这句话设为手机壁纸。他开始每天早起一小时自学算法,晚上留在实验室到深夜。他还主动加入“朋辈辅导计划”,为低年级同学讲解编程基础——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他反而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半年后,他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项目中,设计出一个能根据用户语音语调判断情绪的“心情助手”小程序,获得课程最高分,并被教授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尽管相隔千里,兄妹俩的默契却从未减弱。他们建立了“文超创意工作室”微信群,定期分享灵感与困境。
一次,文文接到一个公益项目:为山区留守儿童设计一套“情感表达绘本”。她画了初稿,但孩子们反馈“看不懂”。她陷入瓶颈。
她把绘本发给超超:“哥,帮我看看,是不是我表达得太抽象了?”
超超没有直接修改,而是建议:“不如我们做个‘互动测试’?”他用Python写了一个小程序,将文文的画作数字化,让一群城市孩子通过点击选择“这幅画让你感觉如何”,收集情感反馈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孩子们对“冷色调+动物形象”的画面更容易产生“安全”与“陪伴”的联想。文文据此调整了色彩与角色设计,新版本的绘本在试读会上大获成功,孩子们说:“这个小熊,像有人在抱我。”
项目结束后,他们将成果捐赠给“乡村儿童心理关爱计划”,并附上一句寄语:“**艺术与科技,都是通往心灵的桥梁。**”
大二下学期,文文遭遇重大打击。她倾注半年心血的毕业展预选作品《记忆的碎片》——一组以母亲苏雅宁的老照片为灵感的装置艺术——被评审团以“主题晦涩、形式混乱”为由淘汰。
她崩溃了,整整三天没出宿舍门。苏雅宁想去杭州陪她,却被文文拒绝:“妈,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第四天清晨,她收到超超发来的一段视频。画面里,超超站在清华的操场上,手里举着一块手写牌子,上面写着:“姐,你画的每一笔,都是真实的。别怕被否定,因为真实,本身就是力量。”
视频最后,超超说:“记得吗?小时候你教我画画,说‘不会画线条,就画心跳’。现在,我依然记得那颗跳动的线。你的艺术,从来不是为了被谁认可,而是为了说出那些说不出的话。”
文文泪流满面。她重新打开画稿,不再追求“被理解”,而是忠于内心。她将《记忆的碎片》改名为《心迹》,用撕裂的相纸、手写日记、老磁带与投影结合,讲述一个女儿对母亲青春的凝望。
作品在校园独立艺术展中展出,感动无数观众。一位心理学教授评价:“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一场温柔的心理疗愈。”
而超超也在大三时经历了一场“信仰危机”。他参与的“情感机器人”项目因伦理争议被暂停,有专家质疑:“让机器模仿人类情感,是否在模糊人性的边界?”
他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考虑转专业。文文知道后,给他寄去一本自己手制的“兄弟手札”——里面是他们从小到大的合照、日记片段、以及她为他画的每一幅速写。最后一页,她写道:“哥,科技可以冰冷,但使用科技的人,必须有温度。你不是在制造‘像人’的机器,而是在创造‘懂人’的桥梁。这,才是真正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