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第1页)
20XY年6月16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典礼结束后的清晨,邓文文与邓超超站在学校“求知门”前,手中紧握着那张折成纸飞机的《创业宣言》。晨风拂过,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坠入桂树丛中。
“真的要开始了。”文文轻声说,声音里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超超点点头,目光坚定:“我们不是在选择创业,而是在守护一种信念——**技术,应该让人更温暖。**”
他们没有选择立即注册公司,而是先回到桂巷老屋,将父母的客厅改造成“**临时总部**”。墙上贴满用户反馈、技术路线图、竞品分析表;餐桌成了会议桌,母亲苏雅宁每天为他们准备三餐,父亲邓志远则默默帮他们整理政策文件,查找创业扶持项目。
他们知道,从“校园项目”到“社会企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但他们更知道:**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于是,“**心光科技**”的创业征程,正式启航。
---
###**第一篇起步:三万元的“第一桶金”**
创业初期,资金是最大的难题。
尽管“家·记忆”项目获得过竞赛奖金与学校资助,但那笔钱早已用于设备采购与数据采集。如今要成立公司,注册、社保、办公场地、人员工资……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
他们申请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资助计划”,提交了详尽的商业计划书。评审会上,一位评委问:“你们的项目很感人,但商业模式是什么?靠感动能赚钱吗?”
文文站起来,平静地说:“我们不靠感动赚钱,我们靠解决真实问题创造价值。中国有2。6亿老年人,超1亿留守儿童,还有数百万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他们的情感连接被切断,而我们,想做那座桥。”
评委沉默片刻,最终通过评审。他们获得了**3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这笔钱,他们这样分配:
-5000元:注册公司,租赁共享办公空间;
-1万元:购买服务器与基础开发设备;
-1万元:支付前两个月团队补贴;
-5000元:制作产品原型与宣传材料。
他们还与学校达成协议:继续使用“心光实验室”作为技术协作基地,学校提供免费算力支持与导师指导。
团队也正式扩编:
-李然(心理学)负责用户体验与情感评估;
-小张(传媒)担任品牌与内容主管;
-陈昊(软件工程)加入技术团队;
-王悦(社会学)负责用户调研与社会影响分析;
-林晓(艺术设计)主导视觉系统与交互界面。
他们租下的共享办公室只有30平米,六张桌子挤得满满当当。没有独立会议室,开会就在楼梯间;没有打印机,去楼下打印店蹭纸;没有空调,夏天靠风扇,冬天靠抱团。
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
###**第二篇产品打磨:从“家·记忆”到“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