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文化身份的本土建构 文化非殖民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第3页)
[40]〔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第154、158页。
[41]参见〔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215页。
[42]转引自〔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215页。
[43]R。G。DuyCrisis:ASocialodernity,Minneapolis:UyofMiaPress,1998,p。28。
[44]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25、427页。
[45]SarahHarasym,ed。:ThePost-ial:GayatriChakravortySpivak,Ne;Le,1990,pp。38-39。
[46]参见霍米·芭芭:《纪念法侬:自我,心理和殖民条件》,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09、210页。
[47]参见霍米·芭芭:《献身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00~201页。
[48]〔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98页。
[49]NaeEnemy:LossandRecoveryofSelfUnder,OxfordUyPress。1983,p。356。
[50]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从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疆界说以及女权女性主义批评的未来》,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427页。
[51]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从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疆界说以及女权女性主义批评的未来》,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433页。
[53]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21、48页。
[54]关于“杂交性”策略在反文化殖民中的作用,请参见拙文《试析后殖民主义反文化霸权的策略》,《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55]〔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22、21页。
[56]转引自〔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220页。
[57]〔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67页。
[58]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讨论,请参见拙文《是政治经济批判还是文本话语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59]〔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页。
[60]关于此问题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拙文《非殖民化中的文化抵抗与民族主义》,《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61]参见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62]Bryaalism,PostmodernismandGle,1994,p。103。
[63]胡适:《胡适的日记》(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534页。
[64]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93页。
[65]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26、390页。
[66]小吉唐谷:《美学的功用:东方主义之后》,〔美〕保罗·鲍威编:《向权力说真话: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212页。
[67]〔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7页。
[68]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20页。
[69]汪澍白:《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382~387页。
[7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32页。
[7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476~477页。赛义德在《东方学》中也引述了圣维克多的雨果的与此处意思大致相近的一段话:“发现世上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未曾长大的雏儿;发现所有地方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长大;但只有当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一个人才最终走向成熟。”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