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文化身份的本土建构 文化非殖民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第2页)
[8]〔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48~49页。
[9]PaulGiltoy:“DiasporaaoursofIdeyandDifferehrynublidOpey,1997,p。301。
[10]转引自塞巴斯蒂安·赫尔科姆:《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58页。
[11]转引自〔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阶段》,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218页。
[12]汤普森在《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等著作中对意识形态服务于统治关系和权力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请参见〔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16页。
[13]〔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16、18页。
[14]〔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194页。
[1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294页。
[16]〔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194页。
[17]转引自〔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10~211页。
[18]参见〔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1~14页。
[19]参见〔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19页。
[20]参见〔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26页。
[21]转引自〔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86页。
[22]转引自〔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25页。
[23]〔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1页。
[24]参见〔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33、35页。
[25]〔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58、221页。
[26]转引自〔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6页。
[27]转引自〔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62页。
[28]参见〔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53页,第66、69页。
[29]参见〔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87~88页。
[30]参见〔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24页。
[31]转引自〔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50页。
[32]参见〔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第124、283页。
[33]〔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37页。
[3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256页。
[35]JosephE。Davised。:IdentityandSoge,TransaPublishers,NewBrunswick,2000,p。5。
[3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237页。
[37]〔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1页。
[38]〔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第146页。
[39]张一兵:《非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中的范畴星丛》,《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