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的基督城(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节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的“基督城”

一、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生平简介

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JohainAndreae,1586—1654),德国神学家、作家和数学家,相传为17世纪初德国秘密宗教组织玫瑰十字会创始人之一。安德里亚所著《基督城》一书与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起并称早期乌托邦三部曲。

15世纪末特别是进入16世纪以后,德国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一度在德国燃起燎原之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了这场运动。但是,当各种派别形成之后,“这个一鸣惊人、声势烜赫而被一群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了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37]。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曾经在德国下层贵族和农民中产生巨大反响,先后“唤起了两次政治性起义。首先是弗兰茨·冯·济金根领导下的贵族起义(1523年),然后是1525年的伟大的农民战争。然而,济金根的贵族起义因为得不到市民和农民的支持,起义失败,济金根战死。虽然德国农民战争的规模比贵族起义更加浩大,但终因最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即城市市民的不坚决以及农民阶级本身的问题而仍以失败告终,其领袖闵采尔也被俘牺牲。新兴市民阶级软弱无力,无产阶级尚处于襁褓之中,农民阶级遭到镇压,中小贵族受到重创,凡此种种,使得一些不满于现实的人把目光转向那海市蜃楼般扑朔迷离的乌托邦式玄想。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便是这种妙思玄想的产物。

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1586年8月17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Württemberg)的赫伦堡(Herrenberg)。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金属工匠,祖父雅各布·安德里亚做过图宾根(Tübingen)大学神学教授和校长。雅各布曾积极推行宗教改革,是1577年路德派宗教信条协议的主要制订者之一,有“符腾堡的路德”之称。雅各布的儿子约翰·安德里亚(1554—1601),即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的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神甫和化学炼金术的追捧者,曾做过赫伦堡教区教长,后来还做过柯尼哥斯布伦(K?nigsbronn)修道院院长。约翰的妻子玛丽·安德里亚是赫伦堡行政长官瓦伦丁·莫泽尔的女儿。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是约翰和玛丽的第五个孩子,也是他们的第三个男孩儿。1601年约翰去世后,玛丽带着孩子前往图宾根市投亲。由于精通医术,加之其家族在本地的显赫地位,玛丽在1604—1614年间做过斯图加特著名的公爵药房的主管。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安德里亚从小就酷爱宗教经典,并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

1602年,安德里亚入读图宾根大学,学习天文学、历史和文学。并从1606年开始系统学习神学和数学。在这里,他精心研读了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犹太历史学家约瑟法斯、文艺复兴的旗手伊拉斯谟和16世纪德国数学家曼斯特等人的著述,还热衷于音乐和绘画,并刻苦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以及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在校期间,他深受神学家马蒂亚·赫劳里弗和数学家密契尔·麦斯特林的影响,并同法学家和政论家克里斯托弗·贝索尔德(ChristophBesold,1577—1638)关系亲密。博学多才的贝索尔德不仅指导安德里亚学习多种语言,供他自由地使用丰富的私人藏书,还积极培养他在神秘主义和炼金术方面的兴趣。安德里亚先后于1603年和1605年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了舞台剧《以斯帖》和《雅辛托斯》。大约在1605年前后,安德里亚又完成了《基督徒罗森克鲁兹的化学婚礼》的最初稿本。1607年,由于搞恶作剧,在校长门口张贴带有攻击性和诽谤字眼的标语,被取消毕业考试资格,并且不允许从事教职。

离开大学校园后,安德里亚先是到各地游历,后来主要在劳因根和图宾根等地靠给上流家庭的孩子做私人教师维持生计,此间撰写过一些神学作品。由于图宾根地区爆发瘟疫,安德里亚便带着学生徒步游学,不仅游历了国内的许多地方,还先后到过瑞士、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1608年回到图宾根。归途中,他专程造访了在他看来具有反基督倾向的耶稣会堡垒迪林根。返回图宾根后,他结识了帕拉塞尔苏斯派医生托比阿斯·黑斯,黑斯医生对末日预言有着特殊的兴趣。1610年到1612年,安德里亚再次离开图宾根,先后到过瑞士的洛桑、日内瓦和意大利的罗马等地。在瑞士的日内瓦,他亲身感受了加尔文教徒的宗教改革成就,为其勤劳、虔诚、平等、和谐的精神所深深吸引,并萌生将其引入德国教会的念头;在意大利的罗马,他参观了柏拉图式的学院,也是感慨良多。数年的国内外游历,让安德里亚对德国及欧洲大陆各国的社会现实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

1612年,安德里亚重新回到图宾根,继续在赫劳里弗的指导下学习神学。此间,他于1612年出版了赞扬早期基督教的《基督教宇宙观的诞生》,又于1614年根据麦斯特林讲授的数学加以整理和发挥出版了《数学论文集》。

1614年通过毕业考试后,安德里亚来到恩茨河畔的法伊欣根做执事。在法伊欣根六年间,安德里亚积极尝试宗教改革。他积极支持开展教化青年、整饬教会运动,以扫除酗酒滋事、好勇斗狠、亵渎圣洁、道德沦丧等社会乱象。为此还制定了罚款和监禁等惩戒措施,监禁最多可以长达三天,而罚款所得则被用来帮助穷人和资助失业救济项目。此外,他还致力于创设教区间的联合救济组织。该组织由教区教友和会众自愿捐助来维持,旨在为穷苦百姓尤其是贫苦的工人建立起一种相互支援、相互保护的协会。在他看来,有了这种保障,全体信众便可以过上虔诚而纯朴的生活,共同献身于自然、理性和公共福利。但安德里亚所推动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法伊欣根的六年也是安德里亚作品的高产期,他一生大约一百种作品中有四十种是在此完成的,如其代表作《博爱论》《神友》《忏悔录》等。1614年问世的《博爱论》描述了一个由亲密伙伴关系构成的社会组织模式,其中还草拟了一个开展科学研究的计划大纲,旨在促进德国的普遍改革。著名的《基督城》也是在此期间完成并出版的。安德里亚的著述和活动,使他成了图宾根地区一位深孚众望的知名人士。

1620年,安德里亚到卡尔夫做教长。当时的卡尔夫城,面积接近斯图加特的一半,居民约3500人,是符腾堡州羊毛生产重镇,工商业相对比较发达,但与此相伴而生的是随处可见的下层民众的贫穷和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安德里亚相继发表了《基督教社会的典范》和《奉献基督的爱的使者》等论著,继《基督城》之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想方案。他还努力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在学校教育、教区事务及贫民救济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到卡尔夫后,安德里亚继续其在法伊欣根的实践尝试,积极组织教区协会,还在纺织厂和印染厂工人之间建立联系,组织互助。他曾成功劝服卡尔夫的富商,使他们相信建立基督徒的“上帝赐福协会”的必要性,并对穷人、病人及青年人实施援助。他成功推动建立了一个由13名爱心人士组成的卡尔夫印染工基金会。该基金会后来一直存在到1923年。安德里亚自己也慷慨解囊,关注众多难民的生计。他还开展教育活动,创办教养院,把儿童作为教育对象,试图用他《基督城》的理想造就一代新人。

161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迅速波及全欧,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是由利益和霸权争夺以及宗教纠纷而引发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由于德国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卡尔夫城也在劫难逃。在1634年的纳德林根会战中,整个城市毁于战火。安德里亚本人也损失惨重,他的住宅、图书馆和油画收藏室全部被毁,许多手稿和珍藏的绘画和各种艺术珍品也都化为齑粉。但他顾不上个人的得失,迅速投入救死扶伤和战后重建工作。他积极撰文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向社会募集资金,建立慈善组织“上帝赐福协会”,帮助城市重建。1638年,尚未恢复元气的卡尔夫城再遭兵燹之灾。遭逢两次洗劫之后,大约4000居民只有1500人死里逃生。而随后发生的瘟疫又夺去了一多半幸存者的生命。安德里亚不仅是牧师,而且还担负起了医生和掘墓人的职责。在传染病得到控制之后,他又积极致力于恢复法律和秩序。

1639年,已变得一贫如洗的安德里亚来到斯图加特,受聘担任教堂牧师和宗教法庭法官。在这里,他开始重新研究教会改革事宜。1641年,他被图宾根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当时整个符腾堡满目疮痍。在艾尔哈德三世公爵的大力支持下,安德里亚得以重建图宾根神学院和体育馆,并继续周济周围的穷人。受战争的影响,大部分教区陷于瘫痪,神学教育也大都处于停顿状态。1642年,安德里亚成功推动艾尔哈德三世在符腾堡公国实行教会公约,用道德法庭整饬风化,审判教区成员赌博、谩骂、争吵等“上帝不喜欢的生活方式”。他还在图宾根的慈善机构中重新恢复了神学培训,并重建了教育系统。1645年,符腾堡宣布实行普遍义务教育,这是欧洲第一个推行此项政策的公国。他还在教区建立了教区议会。由于他的教会改革方案受到教士和贵族的抵制,加之健康状态不佳,安德里亚于1650年离开了符腾堡教区领导岗位,并接手贝本豪森修道院事务,出任贝本豪森修道院的总牧师和大修道院院长。1654年,原拟出任阿德堡修道院院长的安德里亚未能成行。当年6月27日,长期患病的安德里亚在斯图加特与世长辞,享年68岁。

二、倾心打造基督城

《基督城》是安德里亚前往卡尔夫城之前一年在图宾根出版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图宾根大学的人文主义熏陶和数年的国内外游历生活,对安德里亚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国外的游学生涯对他内心触动很大。德国经济上的落后,政治上的分裂以及思想文化的保守,让他深深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时,许多激进人士也都在认真思考和设计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基督城》就是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基督城》的写作,显然受到了莫尔《乌托邦》的启发。该书在前面《致基督教徒读者》部分曾特别提到莫尔:“这里并没有说什么对著名的托马斯·莫尔不利的话。至于说到我自己的作品,那是很容易弃如敝屣的,因为它不象莫尔的作品那么重要,或者那么丰富。”[38]如果说莫尔的《乌托邦》给安德里亚倾心打造自己的理想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的话,那么,直接催生《基督城》的则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601年,康帕内拉在狱中完成了《太阳城》的手稿。虽然他本人仍在狱中,但《太阳城》的手稿却被秘密带到狱外广为流传,并于1614年被带往德国且于1623年在法兰克福正式出版。大约1614年,《太阳城》手稿被安德里亚的助手带到图宾根。认真研读过莫尔的《乌托邦》并深为叹服的安德里亚,再读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更是激动不已。他从《乌托邦》和《太阳城》中得到启发,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科学知识,结合多年国内外游历的见闻,以他信奉的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于1618年写成了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境的《基督城》。1619年,该书正式出版。除受莫尔和康帕内拉的影响外,《基督城》的写作还受到当时的著名神学家约翰·安梯(1555—1621)的影响,安梯的《真正的基督徒》一书向世人刻画了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形象。所以,安德里亚专门把《基督城》一书献给了安梯。

《基督城》一书同样采取文学游记体裁,向世人描述了一个海外仙岛上新型公有制的社会制度。不过,与《乌托邦》和《太阳城》不同的是,它直接采用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第一人称写法。安德里亚倾心打造的《基督城》,与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起并称为早期乌托邦三部曲或三颗珍珠。

据作者记述,因不堪忍受暴政、诡辩和虚伪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作者登上“幻想号”,再一次出海远航。由于遭遇风浪,船被撞碎,幸存者寥寥无几。作者只身漂流到一个位于南极的孤岛上,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世外桃源——基督城。据当地居民介绍,基督城是那些受到迫害的最忠实的基督徒为了寻找避难所聚居于此,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座城市。

作为一个访客,在经过对其品行、为人和文化程度的严格审查之后,作者才有幸被允许进入城中参观访问。《基督城》所记述的,便是作者参观访问时的所见所闻。

三、基督城的社会蓝图

《基督城》一书共分一百章,每章数百字,分别记述一人、一事、一物,虽然各章之间并无太大逻辑关联,但透过这些看似散乱的游记,仍然不难勾勒出基督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大致轮廓。

(一)基督城的政治生活

基督城实行寡头共和制。安德里亚认为,个人本身的经验是完全带有个人色彩的,个人越是听任暴政和薄弱意志的摆布,则他的经验也就越糟糕。因此,在基督城,他们宁愿要寡头政治,而不要君主制度。尽管君主制度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可是,他们还是宁愿把这种荣誉留给耶稣基督,他们不相信人类能自我克制。在这种情况下,三人执政便成了最稳定的一种政体形式,也就是说,基督城的最高职务是由三人联合执掌的。三人执政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所以无从稽考。不过,担任最高执政官的人必须是最优秀的和对公共事务最有经验的人,因此,能够成为最高执政官的人必须通过德行的所有阶梯逐步发展起来。

担任最高执政的三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各司其职,各守其分,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各自完全分立,互不统属,不再需要别人的聪明才智了。事实上,他们会在固定的日期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决定最重要的事情,如集体磋商国家安全问题等。

安德里亚对基督城三位最高执政官中的第一位的介绍比较模糊。这位执政官似乎又可称为总理,他的名字叫桑纳斯。总理负责宣布立法议员所制订的全部法令,并在民众中不断进行宣讲,以达到妇孺皆知的目的。总理德行出众,才智超群,老练机智,深受人们的信任。但他不允许别人对他进行吹捧颂扬。有人如果在国民中企图这样做的话,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在基督城,由于公民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纠纷,无需护民官进行仲裁,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诉讼事件需要调停。在这里,法官主要负责关于基督教的真谛、伦理道德的修养、改进思考的方法以及缔结条约、决定战争、进行谈判、建议和供应等问题。

三人执政中的第二位名叫阿比费。他性格内敛、平和,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他视财富如粪土,视门第如草芥。他虽然是这个城市的家长,但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基督的仆人。他的职责是留心度量衡的数目字,还要掌握各种东西的特定比例。阿比费有一位助手阿契托,他在计算方面才智超群,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学家,掌管国家的收入和仓库的供应品。他给每个人的东西都恰好是按这个人应得的数量分发的。

三人执政中的第三位名叫阿比达。他精通人的学问,被称为学习的指导者。大家公认他的知识非常全面,不过他却非常谦虚地认为自己对万事皆一无所知。

三人执政之下共有八名政府官员,每名官员配有一名助理人员。每名政府官员都住在一座很大的高楼里,他们的助理人员则各自住在一座较小的楼里。这些官员领导别人靠的不是花言巧语,而是靠自己的模范行为。在这个共和国里,继承头衔或者血统都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品德才是值得称道的。基督城的公共事务比较简单,主要是守夜、警卫、收获谷物、酿造果酒、修筑道路、建造房屋、排泄路面积水等。这些工作都由全体公民参与。任何人一旦受到召唤,都会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对他们而言,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基督城共有从三个教团均等地选拔出来的24名议员。他们虔敬、诚实、勤劳,热心于国家事务,对宗教、和平与学习都充满热情,深受公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们为所有的人操心并且操劳,让德政善行不断发扬光大。如果某个议员犯了严重的过错(尽管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他马上就会被调离工作岗位,并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研究处理。

法律在基督城里几乎没有太大用处,因为大家都循规蹈矩地生活。除了一年一度要尽纳贡的义务外,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在这里,解决争端与纠纷易如反掌,用不着求助于法典。事实上,这里人与人之间从未发生过法律上的纠纷,因为诉讼不会给诉讼双方带来任何好处。基督城也有律师,但他们的存在,与其说是出于需要,毋宁说是出于荣誉。他们只是为政治管理机构服务,对充满着平等和诚实精神的罗马法做出解释。不过,在基督城,假如有人一再无视警告,违反公共利益,也会分别轻重给以惩罚,但他们不把死刑作为一种惩罚形式。

(二)基督城的经济生活

基督城的生产分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这里的全部生产都是手工劳动,劳动有专业分工,从事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人都有专门的技能。整个城市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食品供应基地,另一部分是健身锻炼之所,还有一部分是游览观光胜地。岛上除城区外,其余的大片土地均供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作坊使用。

城东最远的地段便是农业区。农业区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边专营耕作,另一边用于畜牧业。他们把收获的全部谷物、蔬菜和鲜果以及所有的驮畜、菜牛和羊群都存放在专用的14座建筑物里。与西区相连的一段地带专门从事锻造业,凡是需要连续烧火的作业也都配置在这里。这里的一边配置了七个工场从事金属加热、冶炼、熔化和制造,另一边的七个工场则从事制盐、制砖、制玻璃、制陶器等。城区的北边是屠宰场,有14座建筑物与之配套。这里还有厨房,专门用来烤、煮和清洗牲畜。食物供应楼分为若干单间,供应牛油、猪油、羊油、脂油和兽脂等,此外还供应干鲜鱼类和各种家禽。与朝南的两座公共仓库相连的是七座磨坊和七座面包房。朝北的一边设有七家肉店和七家粮店。除了碾谷物之外,凡是用机械而不需要用炉火处理的东西也都由这里的磨坊加工,例如纸张在这里制造,树木在这里锯成横梁,武器在这里磨光。岛上所需要的全部面包都由这里的面包房烘烤,面粉也全都存放在这里。烘房下面是贮酒的地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