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卷第十二02(第4页)
[10]「千」原作「于」,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1]「思」,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恩」。
[12]此句,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今王獨棄后而逐太子」。
[13]「七」原作「子」,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4]「待洛」原作「音鐸」,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5]「只」原作「則」,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譖」原作「僭」,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改。
[16]「夫」,明修本無。
[17]「理」原作「禮」,據明修本及《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改。
[18]「卒」,四庫本作「末」。按,此句嚴粲《詩緝》卷二十一作「末章指讒人而惡之」。
[19]「祇」原作「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及《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三改。
[20]「誥」,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十二作「語」,誤。
[21]「汝」原作「爾」,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2]「檐」原作「擔」,據陸佃《埤雅》卷十一改。
[23]「謨」原作「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4]「慰」,原無,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補。
[25]「許」原作「計」,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6]「甚」,陸佃《埤雅》卷三作「至」。
[27]「楊」原作「揚」,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傳文中「楊」亦據改。
[28]「蒺藜秀」,嚴粲《詩緝》卷二十二及《管子》卷十六皆作「藜莠茂」。
[29]「喜六反」原作「許六反」,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0]「癬」原作「廯」,據明修本及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31]「氣」原作「氯」,據四庫本及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32]「有」原作「介」,據明修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33]「六直」原作「直力」,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4]「衰」原作「哀」,據明修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五改。
[35]「氿」原作「汍」,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傳文中「氿」字亦據改。
[36]「升」,《毛詩正義》卷十三作「著」。
[37]「降」,歐陽修《詩本義》卷八作「監」。
[38]「居竭反」原作「音訐」,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9]「栜」原作「楝」,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