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六史1(第8页)
[59]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60]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61]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62]郑樵:《通志二十略·艺文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28页。
[63]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晋书二·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9页。
[64]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65]李百药:《北齐书》第三十七《魏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89页。
[66]张应昌:《〈南北史识小录〉补正》序,同治十年武林吴氏清来堂校刊本。
[6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史部一》“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69]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4页。
[70]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6、220页。
[7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传》附《李延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6页。
[7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627页。
[7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15页。
[74]李延寿:《南史》卷二《宋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页。
[75]姚思廉:《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临川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0页。
[76]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临川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76页。
[77]沈约:《宋书》卷五十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0页。
[78]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0页。
[79]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2页。
[80]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九《以家为限断不以代为限断》,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第453页。
[81]僧祐:《弘明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58页。
[8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3页。
[83]参见王溥编:《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8页。
[84]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3页。
[8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北狄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64页。
[8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西南蛮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86页。
[87]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93页。
[88]曾公亮:《进〈唐书〉表》,《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书末。
[8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页。
[90]曾公亮:《进〈唐书〉表》,《新唐书》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书末。
[91]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至卷十八,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0~393页。
[92]《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55页。
[94]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页。
[95]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页。
[96]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一《梁臣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页。
[97]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十国世家》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47页。
[98]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5页。
[99]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100]宋溓:《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