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二十六史1(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7]刘知幾:《史通》卷二《二体》,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8]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2页。

[19]均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3320页。

[2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2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9页。

[23]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5页。

[2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6页。

[25]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86页。

[26]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4页。

[27]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2页。

[28]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3页。

[29]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4页。

[30]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3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32]以上均见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2页。

[33]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1、435页。

[34]参见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

[35]参见《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97~4234页。《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3~1358页。

[36]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7~2738页。

[37]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21页。

[38]参见魏徽等:《隋书》卷七十五《儒林·包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6页。

[39]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

[40]参见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29~1832页。下引本传,不注。

[41]参见《廿二史札记》卷四《〈后汉书〉编次订正》,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0~82页。

[42]范晔:《后汉书》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08~509页。

[44]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2页。

[45]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序及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3、2725页。

[46]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见《后汉书》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书末。

[47]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1~2142页。

[48]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见《后汉书》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书末。

[49]参见范晔:《后汉书》中的《百官志》《祭祀志》。

[50]《全唐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页。

[51]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

[52]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

[53]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54页。

[54]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刘二牧传》,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870页。

[55]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刘琳校注本,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849页。

[5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57]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见该书第2册,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917页。

[58]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