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二十六史1(第9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01]参见《南村辍耕录》卷三《正统辨》;《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三《宋辽金三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94~495页。

[102]修三史诏及《三史凡例》,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附录。

[103]脱脱等:《辽史》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7页。

[104]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七《外戚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27页。

[105]脱脱等:《辽史》卷七十《属国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5页。

[106]参见脱脱等:《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72页。

[107]以上均见阿鲁图:《进〈宋史〉表》,见《宋史》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53~14255页。

[108]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纪》后论、卷二十三《钦宗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18页。

[109]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8~939页。

[110]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45~946页。

[111]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9页。

[112]《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82年,第784页。

[113]宋溓:《元史》附宋濂《目录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77页。

[114]参见邱树森:《元史评介》,见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37页。

[115]参见余大钧:《新元史评介》,见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11~425页。

[11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41页。

[118]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十二《万季野墓表》,咸丰元年戴钧衡刻本影印本,第446页。

[11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八讲《清初史学之建设》,《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7页。

[120]参见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3~396页。

[121]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7页。

[122]裴骃:《史记集解》序,《史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页。

[123]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页。

[124]均见颜师古:《汉书叙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12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上·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42页。

[126]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6页。

[127]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上·刘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2页。

[128]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见《后汉书》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页。

[129]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裴松之《三国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2~133页。原文说是五十余种,误,据王树民校证本改。

[130]参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9页。

[131]参见王廷洽、崔曙庭文,分载《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3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5页。

[133]参见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

[13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8页。

[135]又名《五代史记注》。

[136]又名《五代史记补注》。

[137]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138]钱大昕:《廿二史札记》序,见赵翼:《廿二史札记》附录二,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6页。

[139]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序,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书首。

[140]鲁迅:《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页。

[14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