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瞿林东著其他已完结
本书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首先概括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总的面貌,对其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如“正史”撰述的兴盛、“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等,然后详细介绍和评论了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对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某一显著创新、某一时代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对刘知幾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进行了论述,综述了这个时期的史学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发展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属于中医护理学发展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家是谁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者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
最新章节:出版说明
更新时间:2025-11-26 16:01:50
- 出版说明
- 后记
- 五 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
- 四 南史北史中南北统一的历史思想
- 三 南史北史在编撰上的特点
- 二 李延寿撰南史和北史
- 南史和北史
- 后记
- 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
- 二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
- 第五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
- 二体裁求真和良史的统一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 二民族门阀中外交流
-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 二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三直书与曲笔的斗争
- 四转折与创新
-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
-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
- 二袁宏与后汉纪
-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 二范晔的历史形势观和社会伦理观
- 三后汉书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
- 四后汉书史论的境界
- 五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两个特点
- 六范晔历史思想的局限性
-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
- 二陈寿的历史思想
-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撰述
- 二宋书志的成就
- 三萧子显和南齐书
- 四魏收魏书及其特点
- 五魏收魏书与门阀势力
- 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
- 三南史北史的历史编纂思想
- 四南史北史的历史影响
-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 二唐代史家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体通史撰述
- 三唐代史家的编年体通史撰述
- 四唐代史家的典制体通史和文征体通史撰述
- 五通史撰述复兴的意义
-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 二民族史撰述及其历史价值
-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 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 二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
- 三谱学之弊
- 第二节 唐代的谱牒之学
- 二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
- 三家史与别传
-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
-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
-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
- 二韩愈顺宗实录的历史价值
-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
- 二吴兢和唐国史
- 三韦述柳芳与唐国史
-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
- 二会要的面貌
- 三苏冕的史识
-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 第二节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思想和史学功用论
- 二史学的审美要求
- 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 第四节 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
- 一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
- 二三志并非为志者所宜先
- 三名实体例和史识
-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 二通典的撰述宗旨
- 三通典的社会历史思想
- 第二节 通典在历史编撰上的创新
- 一关于立分门
- 二关于主会通
- 三重视前人的论议得失
- 第三节 通典撰述的逻辑方法
- 二通典之微观考察的逻辑方法
- 第四节 杜佑史论的特色及理论价值
- 一序和论
- 二说议评的区别
- 三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的方法论原则
- 四史学批评
- 五人物评价及其他
-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
-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 第一节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 第二节 史注的突出成就
- 第三节 文献整理总集类书和历史笔记
-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思想的不断丰富
- 二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
- 三关于史注的见解
- 四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
-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 第二节 关于天人关系之认识上的突出进步
-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 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 第四节 关于君主的评价及其理论上的探讨
- 二虞世南与帝王略论
- 三唐太宗与帝范
- 第五节 历史认识与治国论的丰富
- 第六节 兴亡之辩中的方法论
- 第七节 民族观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 二史传通议和史学通论
- 三史学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