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开放 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第1页)
第九章当代中国的开放: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
人类交往发展的历史就是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它展现为原始群的扩大、部落的形成、图腾的综合以及区域性发展、世界整体性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善于交往和开放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个民族本身的结构和状态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交往,而且取决于外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因而他在设计改革蓝图的同时,又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进“开放的世界”,进行世界交往,做“世界公民”。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世界历史的总进程并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更详细的特点,进而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邓小平理解这一点,他始终是“从世界的角度”“从世界的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设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这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开放的时代背景。
所谓开放的世界,是指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往已经世界化,各民族、各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历史阶段,世界已经“一体化”。在开放的世界中,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同整个世界发生了实际联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利用全球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成果,利用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从而增强自身的结构和要素的活力。
开放的世界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以经验到的事实了,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趋向开放的时代。马克思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这一历史趋势,并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而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
——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4]作为“结果”的世界历史一旦形成,又成为原因,使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普遍化,从而把一切民族或国家都推上了世界竞争的舞台,使其发展在世界交往和竞争中实现,并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5]。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7]
我们不能不佩服马克思如此惊人的洞察力及其超前意识。当代世界的发展愈来愈证实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理性。随着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其层次在不断扩大,节奏在不断加快,从古代的血缘交往、战争交往一直发展到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的全面交往,形成了规模更宏大的世界市场、世界银行、国际联合体,以及全球循环的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在当代世界,由于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的发达,身处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国家都可以进行交往,地理环境和种族差异再也不是交往的界限,人们不再为这些产生“望洋兴叹”“远隔重山”“天涯海角”之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的民族、国家创造了一个“复制”整个世界的间接环境,人们可以通过一台小小的“电脑”把全部交往信息收集起来,在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展开世界交往活动。现在的世界的确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世界中的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全球循环,增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决定了一个国家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的进程之外,如同人的肢体不能孤立于血液循环系统之外一样。在当代世界,孤立的民族或国家为数极少,而且没有一个不在加速走向衰败。马克思早就说过,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能否建立新的工业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邓小平理解这一点,因而多次强调,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置身于世界之外。
在邓小平的视野中,聚焦点是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他反复强调要“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问题。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既是开放世界的基础,又是开放世界的集中体现。这种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本身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出口年均年增长率仅为0。7%,而战后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7%,世界贸易获得了空前发展,而且从发达国家出口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前者大大快于后者;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加强,还表现在世界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大量中间产品、零部件投入世界性商品流通,深化和拓展了国际分工,从而加深了各个国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贸易全球化。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邓小平指出:“逐年减少外贸逆差是个战略性问题。否则,总有一天经济要萎缩下去”[8]。
其次是金融方面的相互依存空前提高。20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金融化的趋势日益凸显,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支配性日益显著,金融全球化。随着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国际化,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空前提高,信贷关系、金融和交易以及单纯的货币资本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全球循环的资金流。目前,国际货币资本流通额每年约二十多万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仅1986年未收回的国际银行债权总额就达3万亿美元。正是由于看到了货币资本超国界地、大规模地、频繁地在国际间往返流动,邓小平在1978年就提出了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的问题,之后又多次指出“吸收外国的资金”问题。
再次是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至1980年,跨国公司共有海外分支机构10400家。跨国公司使得各个国家的生产连为一体,大大加强了国与国之间在生产领域的相互依存,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邓小平注意到这一趋势,因而提出了外向型经济以及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的设想。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开放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内在结构,而且还取决于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未能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处于“冷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当代世界的又一基本特征。
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命题是在1984年。1984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障碍。”[9]
在邓小平看来,要解决和平问题,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要解决发展问题,就要实行“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即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发达国家应该清楚地看到,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不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10]所以,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意义”[11]。
1985年,邓小平从“政治角度”和“经济角度”这两个角度分析当代世界格局,极为明确地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2]
正是因为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必须对外开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在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13]。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人类历史表明,只有善于交往、开放的民族,才能走在历史的前列。古希腊民族之所以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朽的足迹,就在于他们善于开放、交往,形成了自己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创造出自己灿烂的古代文明。据此,西方把希腊人称为“旅游民族”,把希腊文化称为“百衲衣文化”。在古代,“旅游民族”是罕见的。在当代,由于交往打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世界绝大多数民族都卷入到世界交往的序列中,几乎都成了“旅游民族”。这一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它使一些落后民族能够以“跳跃式”的发展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交往之所以能使一些民族实现“跳跃式”发展,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交往行为的相加效应规律,即在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或国家都是用自己的最新成果,用自己富余的东西或优势部分去交换自己短缺的、不足的东西,这就等于自己增长了一种新的东西,获得一种发展的“爆发力”。这样,进入到交往之中的民族、国家就可以与全人类共享最新成果,避免了“一切从头开始”、重复劳动的时间耗费以及失败的消极后果,从而能以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其发展起点,不断创造更新的东西,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是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实行对外开放,进行世界交往,就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的确如此。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开放和交往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成就获得自身的迅速崛起;反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孤立的状态下,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向现代化,达到或超过当时的先进水平。封闭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在现代化的历史上,无论是先行者英国,还是后来居上者美国,无论是日本,还是新加坡、韩国等等,都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现代化的。后来者总是以先行者已经取得的成就为跳板,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
走马观花那样看看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吧。
英国的现代化是在对外开放中进行和完成的。蒸汽机的制成和运用本身就是德国、法国和英国“合作”的结果;英国当时就是一个“世界工场”,其产品输往世界各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早就指出,英国从落后的国家跃为先进国家的奥秘之一,就是善于吸引外国技术,每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都是这个岛国的老师。
美国的崛起更好地说明了在开放中才能走向现代化的道理。引进先进技术是美国成为现代化的后起之秀的优越条件;大量移民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对美国开发西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美国从建国开始就同对外开放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的现代化肇始于明治维新,它一开始就是在对外开放中进行的。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一个庞大的“遣欧美使节团”,考察欧美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状况。之后,便大量移植先进的技术、产业以及经济制度,同时注重政治独立,最终成为第一个非欧美的现代化国家。难怪日本著名学者吉田茂认为,对外开放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腾飞,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自由港和对外国资本高度开放的政策,成功地吸引了海外投资,成为“投资天堂”和“跨国公司的乐园”。韩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对外开放、改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对外开放中,韩国经济发展咄咄逼人,以至西方国家担心它成为“另一个日本”。
以上巡视的仅仅是现代化国家、“后现代化”国家的几个代表。这些国家处于不同的地域,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然而,不论它们属于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它们各有着什么特征,在通过对外开放实现现代化的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环顾全球,当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国际交往就越广泛;越是经济发展的国家,它们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就越下工夫,从中得到的效益也就越显著。邓小平由此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