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第3页)
第一,历史在三个时期把三种类型的民族推上了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舞台,产生了三个历史巨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马克思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同时探讨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列宁揭示了较为落后的国家——“半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并在实践上开创了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先例;毛泽东揭示了更为落后的国家——东方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从认识的过程看,马克思从“典型”的个别走向一般,同时也注意其他个别;列宁和毛泽东则从一般走向较为特殊的“个别”,同时在此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了一般。这是因为,从实践上看,在马克思的时代,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还属于局部的、个别的问题,在列宁尤其是毛泽东的时代,这个问题却成为全局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当然,在毛泽东、列宁、马克思三者之间又有继承性,而贯穿于他们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第二,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下,落后国家能够超越典型的或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并先于发达国家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表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生既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即越是落后越是能够走向社会主义。我不同意迈耶尔、费彻尔等人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以落后性为原则和出发点的。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落后”只是相对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而不是绝对落后。列宁明确指出:“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我们是不会成功的。”[20]历史发展是多样的,但本质上是一元的。经济必然性,这是一条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并唯一能够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包括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红线。当然,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及其如何实现又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于人们实践力量的对比。因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不是无关紧要的。
第三,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顺序性的否定,不能由此认为各国的历史发展如瓶坠地,碎泛四溅,没有确定的方向。尽管不是每个国家或民族都严格地、完整地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但它们的发展方向同世界历史总的顺序是一致的,从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看,五种社会形态的确是依次更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不可能也没有先于封建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不可能也没有早于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1]
实际上,无论是俄国或是中国,都是在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或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的作用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多样的,但发展的进程是定向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超越某一历史阶段,但它的历史运行的线路不可能是同历史规律以及世界历史总进程相反的逆向运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30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30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5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15~11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8页。
[8]《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列宁选集》,3版,第2卷,5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选集》,3版,第4卷,7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5卷,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选集》,3版,第4卷,27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77页。
[14]《列宁选集》,3版,第4卷,77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2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5卷,5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7]《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667页。
[19]《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650页。
[20]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一书的评论》,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