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归何处(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诸葛亮一见姜维,却十分满意,当即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奏封当阳亭侯——须知当年曹操给关羽的爵位也不过是个亭侯。还写信给人说:“姜伯约(伯约,姜维的字)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季常是蜀汉一时良才,诸葛亮不仅直言姜维强过他们,还为他勾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此人才气超群,先让他练上五六千兵,结束军事训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觐见主上。”

如此恩遇,当时几如丧家之犬的姜维岂能不感激涕零、岂能不死心塌地?

“娘啊,恕儿不孝,儿先不归了!”面朝故乡,姜维重重磕头,擦干满面的泪水,他咬牙一扭头,打马南去。

心里暗暗发誓,我姜维终有一日,必将回到故乡,那时将是天下一统,儿也定是功成名就——娘,您一定要长寿安康,一定要等着孩儿回来!

演义里把姜维视作诸葛亮的继承人,这样描写诸葛亮喜得姜维:“(诸葛亮)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不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病重时还将姜维叫至榻前:“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

但尽管是演义,在诸葛亮遗言这般干系极大的事上也不能不根据正史如实叙述。诸葛亮病重自知难起,密奏后主:“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病情恶化后,再次对后主派来的使者说:“我之后蒋琬可接替。”使者问蒋琬之后该谁,诸葛亮说费祎,使者再问费祎之后,诸葛亮便再不回答了——

诸葛亮自定的接班人中,就是没有独传其“平生所学”的姜维。

也许早有伏笔。

姜维归汉后不久,诸葛亮便提升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这“征西将军”的名号,是否有着诸葛亮的一番心机呢?

暂且撇开这个问题,先来重新审视一段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公案。

诸葛亮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想请兵万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与由斜谷进军的大军会于潼关,而诸葛亮以为此计过险,不如“安从坦道”,否决了。魏延一直愤愤不平,讥笑孔明怯弱。后世对此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熟悉地形的魏延此计切实可行,觉得陈寿评诸葛亮“奇谋为短”确实有些道理。

但魏延毕竟只是一员悍将。他有没有想过,就算得了关中,能不能守住呢?

蜀汉在三国中国力最弱,亡时有人口九十四万,军队十万二千;吴亡时有人口二百三十万,军队二十三万;而曹魏灭蜀汉这一年,人口为四百四十万,比蜀、吴两国之和还多上一百多万,按比例,至少有四十万大军。

很简单,猛虎再凶,能一口吞下一头巨象吗?演义中多写魏蜀征战,其实魏的主力大部分时间都在对付东吴,对蜀更多是防守待时,诸葛亮六出岐山无功,魏第三次出师便灭了蜀汉。趁人不备夺了长安,必然激怒曹魏,倾国而来怎能抵挡?

诸葛亮的日子委实难过,很多时候,他简直是绝望的。他在《出师表》中其实也表露过这种心情:“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家底最薄的蜀汉能够长存更多的是依赖地利,但强敌环伺之时如果甘心偏安,再险恶的关隘也不能挽救没落的颓势。所以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把战场开到敌国,以攻为守,同时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撕扯着曹魏的边境,一口口消化,慢慢积蓄力量。如果天不亡汉,也许有一日,后人终能复兴汉室;而他知道自己是等不到那个天时了——所以怎么能把矛头直指敌人敏感的关中呢?

关中现在还绝不能觊觎,而陇西,却是一块大补的肥肉。

当年诸葛亮见了姜维大喜,应该就是把夺取陇西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精干的天水后生身上。

所以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正应该是征西将军,而不是全局的接班人。

陇西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姜维当然知道,他也想利用自己的乡党优势实现诸葛亮的这一设想:“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然而,“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正史中丞相的接班人与演义里丞相的单传弟子之间出现了矛盾。

其实费祎与姜维并没有什么怨仇,也不像是故意打压,他对姜维说过这样的话:“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没人能继承诸葛亮大业,费祎也不能。

确实,连年兴兵国贫民穷,连诸葛亮本人都有“穷兵黩武”之讥,掌权者应该考虑大局也没错,但你费祎忘记当年坐亡的张鲁了吗?

你自认不如丞相,以俟能者,可敌国却始终虎视眈眈,能者辈出呢!你想保国治民,曹魏肯让你长久地喘息吗?

还记得丞相的《出师表》吗:“自我出师汉中以来,不过一年,便丧失了赵云等七十多员将领,都是所向无敌的猛将;还丧失了西南民族骑兵一千余人,都是数十年间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不是一个州所能征集的。如果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了——那时用什么去抗敌呢?现在民穷兵疲,但战事不能停息;战事不能停息,那么驻守与进攻,劳费相等。既然如此,不及早攻打敌人,欲以一州之地,与敌人长久相持,这些都是我不可理解的事啊。”

有几人能理解诸葛亮屡屡北伐的良苦用心呢?

也许费祎认为自己是理解丞相的,所以他不是不用兵,只是要有节制,给你姜维一万人出征去吧。

这一万人在诸葛亮手里不知能不能干出一番大事,但对于姜维,远远不够。

尽管演义把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但遗憾的是,姜维离诸葛亮那等一流人才还很有些距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