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何处(第1页)
当归何处
——姜维入蜀
“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
这是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家信。当归,是无论哪个药铺都不可一日或缺的当家品种,血虚症及妇科的良药,能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看上去,母亲让远方的儿子寄回一些当归是很寻常的事。
问题在于,这封信从甘肃天水发出;而甘肃,却是世上当归最正宗的产地,所产当归质量远远优于别处,最为道地。
收信人在蜀中。
收信人是姜维。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写这封信的真意。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家有良田百顷,不缺这一亩半亩;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没有当归可寄。回信语气慷慨,千载之后读史至此,字里行间犹有余音铿锵。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姜母做何反应,民间传说则多云姜母见信知孩儿志向远大,十分欣慰;还有人说这封“令求当归”的信是曹魏逼她写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
那年姜维正年轻,二十七岁,与从前诸葛亮初见刘备时同岁。
天水人姜维是这一年被诸葛亮带回蜀汉的。
姜维从此不归。
很多人,如诸葛亮,说姜维归蜀,是因为“心存汉室”,于是他的不归也就有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后人也跟着说姜维归汉是基于一种崇高的正统观念:
不是都说曹魏篡汉吗?
只有蜀汉刘皇叔才是天下正主!
其实,这种观念要到曹丕称帝近一千年后才真正成为主流,当时的人更是不怎么在乎三国之中谁的皇位来得正宗些。
也不是说当时天下人都把曹魏代汉看成天经地义,只是因为,早在东汉末期,所谓的皇位正统、所谓的中央权威,本身就已经有些苍白无力了。
两汉地方郡守,官秩与中央九卿相当,都是两千石,辖区的财政军大权一手抓,权重任久,除了不能世袭,俨然是一方诸侯。郡吏都由太守自辟,两汉讲究气节,有恩不报是很被人不齿的,所以被征辟的郡吏对于太守,名分其实类似君臣——当时都称太守为“府君”,此“君”,即有君主之意。郡吏为府君弃官、奔丧、乃至死节,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下,“除非任职中央,否则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乃至道义上,只有一个地方政权,而并没有中央的观念。”(钱穆语)
这种心态,在中央自己不争气,把政事搞得一塌糊涂的形势下更加得到强化。与其效忠远在天边、冷酷颟顸的所谓皇上,实在不如效忠于恩待自己的地方长官。
当然,天翻地覆之时,毕竟不少人还是认血统的,尤其是那些动辄怀念过去好时光的多情人。刘备,一个编草席为生的破落户,能与根基深厚的曹操、孙权逐鹿中原,起家的资本正是他号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谓“汉室宗亲”的自我炒作。
不过,刘备一杆“汉”字大旗举得再高,蜀汉却还是三国中最弱小的。
最小的一方,血统再纯正,从大局来看也不过是割据。后世以北方为根本的政权,一般都视曹魏为正统,唐太宗还亲撰《祭魏太祖文》,尊曹操为“哲人”。北宋以兵变得天下,也是打着受禅的名义坐龙床,与曹家半斤八两,立场当然坚定,如欧阳修《魏论》云“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曹家。曹操最终被画上大白脸,倒霉就倒霉在那些被赶到南边去的落魄政权。西晋一完,习凿齿便在《汉晋春秋》中提出新议,主张应当以蜀汉为正统;南宋渡江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后世以蜀为正统,不过是都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罢了。
正如一种象征,越是国力衰微,越是国土残破,越是要捍卫当年蜀汉的正统。
更晦气的是,破口大骂曹操“篡盗”的诸儒中有朱熹。后来朱熹走了大运,被捧成新圣人,明清君主尽管稳坐北方一统天下,但一看朱子此言,心里舒坦,顺水推舟树个反面典型,永世不许超生,看谁还敢谋篡咱家的天下?
南方小朝廷的怨恨和北方深宫里的权谋终于深深结合在一起,凝成了化不开的胶漆,从此,曹操脸上的白粉便再也洗刷不掉了。
但姜维入蜀时,应该还是没有太多的忠汉情结的。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由汉中率军攻岐山,关中大震。这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等属从在外巡视,得报大惊,连夜独自逃到了上邽。姜维等发觉后追了上去,却紧闭城门不让进来。姜维无奈,回到天水冀县,可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了诸葛亮。还有一说是姜维倒是进了翼城,却被城中百姓拥戴去投降了诸葛亮。
其实,姜维更可能是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顺势投靠了诸葛亮。
姜维的父亲为郡功曹,在羌戎叛乱战争中为了掩护郡将而殉职,因此“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中郎是天子近侍,按理当为京官,落在姜维头上应该只是个安慰性质的虚衔罢了。他的本职不过是小小的从事,一个郡里的上计掾,每年向中央呈送郡国一岁中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报表,类似一个负责给上级送汇报的高级通讯员。
正史没有详载姜维年轻时的事迹,但晋傅玄《傅子》中的一句话,“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倒也透露出一些迹象。看来这姜维,从来就不是甘心平庸、糊里糊涂混一生的。而这样的角色,向来是庸庸碌碌的上级最忌惮的。
所以危难之际,太守马遵没有让姜维“参本郡军事”,反而“疑维等有异心”,抛下姜维逃命去了。
这足以看出,姜维在魏过得很不得意。诸葛亮未来之前,他也许就已经十分焦虑:如此年华老去、怀才不遇,大丈夫难道就如此郁郁过完一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