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带教师走专业发展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附:教师成功宣言

我的成功宣言

作为人民教师,我本为人师表。为完善自我、成就他人,做如下成功宣言:(清晰简短)

2。课题引领——科组活动的灵魂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研究型、思考型、智慧型的教师,使团队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归属感、幸福感,学校启动了课题研究机制,成立了教育研究中心,由我担任中心主任,带领全体教师走科研兴教之路。

教师人人有课题。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选择确定,由教研先进分子组成,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和研究队伍,把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各课题组根据学校总课题确立子课题,确定研究中心,人人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依据课题开展研究、交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期中、期末要有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初见成效。例如,以“针对儿童年龄特点探索有效课外阅读的研究”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语文组的教师们先分年级讨论,列出课外阅读急需解决的问题,科组一起汇总、删减、排列,形成供大家选择参考的专题。

教师们列出的研究专题有十几个:推荐适合某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策略的研究,指导学生快乐阅读的研究,让每一个学生走进阅读世界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开放阅读的研究,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互相拉动的研究,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课外阅读与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研究,在班级中掀起读书**的研究,课外阅读评价评级的研究,课外阅读书源的研究,让家长参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研究,指导学生阅读书(童话、传记、名著、科普)的研究。

研究过程规范化。每年级选择一个大的专题,教师们根据班级特点,人人选择一个研究专题,并建立教师分级阅读成长档案期初分析,订计划、订方案,订目标;期中交流、汇报、总结、改进;期末总结、展示、汇报,使课外阅读的研究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突破。

3。灵活机制——科研的保证

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教研组成立了纵横交错的灵活组织机构。教研组共分成三个年段课题研究小组,分别是低年级课题组、中年级课题组、高年级课题组。年段组推选一位积极进取、责任心强的教师做课题组负责人,带领小组深入课题研究。每个年级再建立年级课题研究小组。

小组以问题为本,教师间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形成整体互动思考、共研共享的良好氛围。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共同语言、自我需求,成为与同伴合作沟通的桥梁。

同年级的教师课题贴近本年级的教学,形成共同的交流语言密码,建立起共同的研究生活。教师间研究深入而有效。真正具体支持到教师教学研究的,就是同年级同课程的教师。教研活动多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备课、布置作业,大家分工合作。

4。自我超越机制——成长的保证

人人都来当组长——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每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由大家订。根据什么订,教师们先讨论上一学期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工作做得不到位,哪些工作该做没有做。心里有了底,再看看学校的计划要求我们怎样做,最后确定教研组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整个过程民主、集中,既有对成绩的肯定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反思、解决办法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明确本学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的工作。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科组改变了教研组长一人记录教研活动的做法,设计了《教研工作手册》,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教研手册的内容有:课程标准、组员及沟通方式、课堂评价原则、教材知识要点、教学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除了记录活动内容,还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收获反思,以及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每到学期期初,各小组共同讨论制订教研计划,设计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主持人。

活动主持轮流做。每周教研活动时,教师轮流做主持人。每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就是一起制订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每周的教研主持人。主持人的职责是:负责提前通知开会时间、地点,安排会议内容,邀请学校领导,主持整个会议流程。主持人通常要给每人发一张书面的温馨提示,告诉大家本周教研的有关事项,让教师们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有备而来。

活动形式常创新。人人都用心体验如何做好教研组长,都把自己当成教研组的主人翁。主动用心安排每周的活动,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人人比着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大家有所收获。做好每一次教研活动,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

5。开放的培训机制——展现自我的平台

为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教研活动定期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

组织体验、交流式教师培训

开学初,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专长,认领培训内容,人人做培训师。培训的内容都是教师们提出的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幸福教师的素质、积极语言艺术、分组合作学习、怎样说孩子才爱听、教学案例撰写、开放心态等。每次的培训师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合作,每学期5~6次。这样的培训使教师们从业务能力到心态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提高了教师们设计、组织、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每次培训都是各展所长,扬长补短,也成了每位教师的成果汇报展示会。这样就又多了一个教师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教师们将教学经验分享给别人,也提高了自己。成就感不断激励所有教师做得更好,人人不断超越自己,也超越别人;培训活动不断给团队带来新的力量和灵感。

6。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制——教研的不竭活力

科组教研活动要想有不竭的活力,必须让教师尝到研究的甜头;必须让教师体会到研究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解决一些教师最棘手,而自己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在科组研究活动中得到实惠。

资源共享——让教育更加智慧。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烦琐的劳动,年年要写教学计划,要梳理知识点,要出试卷、批改试卷。如果建立一个常规的教学资源库,需要时拿出来,将会给每位教师减轻不少负担,这也是每位教师所需要的。

我带领教师们研究总结出每学期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分年级、分板块建立资源库。语文教研组已经拥有的资源有:分年级知识要点、分年级作文评分标准、分册作文训练计划、分册学科教学计划、分册百词竞赛题、上下册教学设计单、分年段兴趣作文教程等。

教师们不用再为开学上交的计划而苦思,不用再为东翻西找试卷而忙碌。有了资源库,教学变得从容而淡定。建立资源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吃透教材的研究过程,但研究变得不留痕迹。

因学定教——让课堂教学评价具体化。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上研究课。通常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上一节研究课,但是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怎样的课才算一节好课?这又是每位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人人献计献策,最后制订出一节好课的标准,简称为“32字教学原则”:目标明确、课上落实;先学后教,因学定教;汇报展示,弱者优先;合作探究,激发潜能。这体现了教学的效率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设计教案、研究和评课有了依据,有了目标,有了共同的方向和标准。评课时真正厘清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目的、方式。通过研究,掌握教学中的微调方法,定格课堂每一环节,逐一进行剖析和研究,为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聚焦课堂——各种课型的建模研究。实施幸福教育,教师们开放心态,各学科都研究出一套科学的课型。语文学科构建多元、立体、高效课堂,把语文课分成多种课型来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课型有:高效讲读课、高效作文课、语文综合活动课、佳作欣赏课、知识整理课、开放阅读指导课六种课型;数学课研究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课三种课型;英语课研究出单词课、阅读课、口语课、写作课等不同课型。综合学科则研究激励评价、有效展示的课型。

为了保证各种课型的有效性,对每一种课型研究建模成为每位教师的强烈愿望。每学期研究一到两种课型,每种课型每位教师都上一节研究课,最后归纳、整理出该课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经过两年的研究,目前我校已经对各种课型都进行了有效建模,各学科教师都非常清晰地知道每一种课型如何上才能更高效。

7。随笔——不断升华研究力

教育随笔就像行走的脚印,陪伴教师们且行且思。有所思才能有所获,有所思才能始终清晰前进的目标。成为研究型教师就是要勤于笔耕,不断总结与反观自己。因此,我校每学期结集出版两期《开放教育在线》教师教育随笔集,现已出版8期。这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发表的园地,同时也是团队共同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教研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是分享。大小活动之后,我一定让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创造一个在群体中安全的、自由交流的开放环境,创造团队学习的机会。分享活动可以嘉许自己,也可以嘉许别人,还可以反思自我。除了口头分享,更重要的是书面的总结,内容包括:这次活动我做得成功的地方,这次活动团队的表现,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等。

教师幸福共同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