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第4页)
学习和社会活动占了大学时间的绝大部分,要统筹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时间比例;同时要善于统筹各门课程所占用的时间,要为外语列出常规的时间安排,比如每天半小时的朗读或阅读等。
5。充分利用原则
零星时间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常常会被浪费,这非常可惜。其实我们可以用零星时间来处理一些琐碎但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有些固定的零星时间可以规划妥当,好好利用,例如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都挤一点时间用来背英文单词,半年下来四级的词汇量就达到了,善用零星时间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6。立即原则
今天的事情立即做,明天的事情争取提前做。
7。专注原则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成绩就在哪里。如果学习和做事都专注和用心的话,将会提高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和做事效率,时间的利用率自然也就高了。
五、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一)学会利用图书馆
1。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与设置,掌握图书资源的分布情况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承担着图书库、图书信息(包括电子图书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等功能,图书馆也是查阅资料和学习的理想处所。一般而言,图书馆设有图书借阅室、过刊室、现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以及若干专业分室,以供图书借阅、期刊查阅、电子图书查阅等方面的使用。大学生在入馆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进一步了解馆藏资源和基本功能。
2。要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通过入学之初的图书馆教育及文献检索选修课程等帮助学生正确查找和使用图书资源。图书的归类、上架是有依据的,根据国家图书分类管理的相关办法,文献资料被划分为不同类别,编以不同的标识码,为检索文献提供了便利。通过对文献检索相关知识的学习能更高效、便捷地检阅资料。在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通过网上图书馆也可快速查阅和检索文献。
3。要根据专业和个人素质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利用图书资源
科学利用图书资源,首先,要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用图书资源以拓展专业学习为首要任务。在课程和专业学习中,通过专业书籍、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图书、期刊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了解学科与专业,把握专业发展前沿信息,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其次,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素质发展联系起来。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类别丰富,修养、益智、休闲各类图书俱全,有助于对个人兴趣爱好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养成。
(二)学会利用互联网
1。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服务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
搜索引擎是最普遍的工具,人们输入关键词,只需轻轻一按鼠标,所需的词条和信息就会呈现在眼前,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能够帮助人们筛选海量资料,获得有用信息。
网络课堂和远程教学也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学生可以从网络上选择想学习的课程,随时点播学习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或进行互动交流。随着学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课程资料逐步上网,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课程的基本信息,掌握辅助资料。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功能的网络开发与延伸,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等多种知识数据库,都是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数字图书馆,为查阅论文、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知识沃野。
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大量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如BBS(电子公告板)、BLOG(博客)、E-mail(电子邮件)以及QQ等各种聊天工具,可以实时互动交流,为网上互动、信息分享提供了交流平台,也是大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
2。将使用互联网与自学、课程学习结合起来
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学生的自学与课程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上网查阅资料,补充课程知识,积极开展自学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一种习惯。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应注意与自学、课程学习相结合,有目的地使用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比如,在新课程或内容开始前,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进行预习,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问或难点查阅相关网络资料进行分析解答,通过网络课堂进行自学都是不错的选择。
3。辩证认识互联网,避免沉溺于网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容易混淆视听、沉溺网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要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互联网,趋利避害,发挥互联网的良好作用。
(三)利用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方式,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陶冶性情、提高境界、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的功能。学术讲座是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比较固定的学术讲座,有些学术讲座已成为一些学校和研究所的知名品牌。
案例:
不能不说的北大讲座
北大的讲座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因此,到了北大不去听讲座,恰似到了北京没有去登长城——遗憾之意会油然而生。在北大研习期间,我一般每周会努力分身聆听三到五次讲座。每听完一堂讲座,会有耳目一新、引我深思之感慨,也有心底暗涌波澜、催我奋进之激奋。每每听到了一堂绝妙讲座,数日萦绕耳际,维持几天的激动并做相关的深化学习。
北大讲座的特点,除了“多”以外,我以为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讲者与主题多元。北大的讲座主讲者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政界要员、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影视明星等应有尽有,兼容并包。克林顿、安然、李敖、李连杰、梅德韦杰夫……照单全收。一言以蔽之,你想表演,这里总会有你的舞台;你想指点江山,这里总会有热心听众。从内容上看,社会万象、时政热点,只要你有观点,大可针砭时弊,尽显峥嵘;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只要你占据前沿,即可侃侃布道,大展其才。诚如《在北大听讲座》的十二期卷首语所云:“校内校外,国内国际,众多的知识精英和社会名流纷纷登场北大的讲坛,在这里宣讲学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使北大变成一个巨大的精神磁场。”
第二,以学术与学者为中心。大学之大,确实在于大师、大道、大精神境界。北大的讲座,真实记录了大学学问的“高深莫测”及其精神的卓荦独立。人文、精神、思想、学问、前沿等关键词,在北大讲座的“词典”里必不可少。北大已卸任的校长许智宏先生曾慨叹道:“一流大学最大的标志,我想实际上是一个‘人’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大讲座是大师传播人文精神的摇篮,是学子沐浴学问光辉的殿堂。
北大讲座以学术与学者为中心,还体现在具体的形式上。前不久,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来给北大讲“当代中国的儒家精神”,报告主持人是北大的一位年轻副教授,报告引言也是由一位副教授轻松道来。这就与常规意义上的校领导端坐前台,大牌教授亲自主持相去甚远。记得2006年我在浙大听杜教授的报告,当时就是大教授云集,还有校领导坐镇呢。学界的另一个“常规”是,主持人照例要在报告后对报告人的报告“点评”一番,有时实在是点评的狗尾续貂、味同嚼蜡。可是在北大,你会发现主持人在主讲者讲完后往往是别开生面,借题发挥几句。再有,北大的讲座多半还会由学生来主持、接待,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以及舍得赐予机会,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人满为患但组织有序。北大的学术报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基本上是由学生来组织、管理的。比方说除了常规上的大横幅、展板、网络提示、张贴通告外,在学生常出没的三角地等处,一般还有传单、小册子甚至是光盘等资料发送。一些拉到赞助的讲座,在报告会现场还会赠送矿泉水、笔、优盘什么的。讲座中听者用心倾听,少有交头接耳或打盹儿入睡等不雅之举。
(资料来源:摘自周志强、王耕、于海军编著《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导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