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最后,考虑活动开展时学校能提供的条件。

班级活动的开展会涉及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常见硬件条件如:场地、道具、安全保障等。常见软件条件如:师资特长、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

(二)班级活动的组织技能

1。班级活动实施的时机选择

班级活动实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时机的选择问题。实施班级活动要注意抓住时机,当时机未到时要善于等待,当时机出现时要及时捕捉,面对错过的时机要善于补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生活开始时

新的学期、学年开始时,与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接触交往时,面对新的环境时等都是实施班级活动的好时机。

(2)享受成功的喜悦时

面对成功的喜悦,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自信心大为增强。此时组织适当的班级活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遭遇困难和挫折时

困难和挫折在学生个体和集体中常会发生。班主任在理解和支持帮助的同时,抓住时机开展班级活动,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战胜困难。

(4)产生浓郁兴趣时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又能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兴趣。

(5)不良现象萌芽时

当不良现象萌芽时,最好能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不良现象萌芽时,我们抓住时机组织开展班级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阻止不良现象。

2。班级活动基本组织步骤

(1)明确主题

主题是班级活动的灵魂,在进行班级活动之前首先必须确定鲜明的主题。必须把思想性和针对性作为班级活动选题的宗旨,使班级活动具有生动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因此,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又要充分领会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班级活动既能体现教育性,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他们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活动主题,我们要善于从中发现提炼活动主题的各种素材。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获得主题素材:

首先,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寻找主题素材。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各种各样的活动主题。如“家乡逸事知多少”“寻找名人的足迹”“纪念碑前描英名”“英雄故里觅忠魂”等。

其次,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寻找活动素材。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活动的主题。如“漫游科学城”“小小文学社”等。

再次,从班集体的“家务”中提炼活动素材。班集体是学生的“理想家园”,有自己的一套“家务”。如图书角、黑板报、卫生包干区、科技角、队角等。通过对班级小家务的整理,提炼出相应的活动主题。如“今天我当家”。

最后,可从重大的节日、节气、纪念日中选择活动素材。如校庆纪念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等。

(2)制订周密的计划

活动主题确立之后,则需为活动的实施作出较为详细且具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确立活动名称

班级活动的主题确定以后,给活动起一个什么样的名称,会影响到活动的成效。一般而言,名称应能反映主题,能充分体现主题对活动的要求。活动名称要直观、醒目、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能闻其名便有亲切之感。如“中考想说爱你不容易”“美好明天在召唤”“歌声蕴藏的真情”“爱心花儿处处开”“一粒米的自述”等。

②选择活动的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当尽量符合以下三点:首先是求“近”,即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其次是求“新”,即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避免陈旧俗套的内容,这样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再次是求“小”,即活动内容切入主题的角度小,易于“小题大做”。

③确定活动的形式

好的班级活动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活动的形式依据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种类,常见的班级活动形式有:

报告:这种形式适合于中小学各年级的学生,可根据主题的不同聘请不同的专业人士作相应的报告,如英模报告会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演讲: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这种活动由于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应的组织能力,因此更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

表演:可围绕某一主题,由学生根据所确定主题以形象的小品、戏剧、歌舞等形式直观地呈现。

观摩调查:根据主题需要,组织学生亲自到野外、工厂、农田、科技馆等地方观摩,并作一定的调查了解,从而获得相应的教育。

另外,还有座谈、辩论等形式也都可作为班级活动的形式。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主题需要采取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的综合。

④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场所

首先,确定活动的时间。这里的活动时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活动的准备时间,活动准备时间太短会显得急促导致准备不充分,太长会导致大家的活动积极性降低形成拖拉习惯;二是活动正式开展持续时间,一般而言,活动的持续时间一般为90~120分钟为宜,时间太长,学生容易疲劳,其活动效果不佳,太短,难以囊括较多活动内容,也不利于学生的吸收消化。

其次,确定活动的场所。活动场所事关教育氛围,对于比较严肃的主题,最好选择安静、少干扰的室内进行;对于形式活泼的内容,则可选择在开放的场所。

⑤确定参与人员的不同角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