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第2页)
(二)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既可以把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的各科知识在活动中进行运用、延伸或拓展,也可以把他们在各种科技兴趣小组、课外阅读以及日常习得的知识进行相互交流、启发,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文体娱乐活动
文体娱乐活动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审美修养为宗旨的班级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游泳、爬山、滑冰等体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质。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欣赏文艺作品,开展音乐、舞蹈、朗诵以及参观、游览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学会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四)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活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为目的的班级活动。班级组织的劳动可以是学生生活自理或自我服务的活动,如自我穿戴、洗补衣物、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也可是校内的公益服务劳动,如绿化校园、美化教室、清扫校园等。还可利用暑假或寒假组织学生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培养学生野外生活能力。劳动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显得尤为重要。
(五)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与维护卫生、维持公共秩序,到绿化校园、美化教室以及帮助孤寡老人、扶助病残同学等均可包含其内。例如有的班级利用周末时间到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与老人聊天,有的班级到公园捡垃圾、发环保宣传单,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参与维护交通秩序,有的班级组织学生经常照顾身边病残同学等。
(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心理干预策略中,团体心理辅导有其高效性和节省性等独到之处,它依托团体情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思维、接受能力等特点,在有些问题上需要在班级活动中利用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的方法,让同龄人教育同龄人。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助人自助、促人自悟,让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学会体验、学会感悟,悟出道理、悟出做人基本准则,达到心理的平衡与健康。例如为解决班级凝聚力不强而组织的“滚雪球”“信任跌倒”“突围闯关”“解开千千结”“优点轰炸”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解决同学环境适应而组织的“有缘相识”“个性名片”“松鼠搬家”“寻找归属”等活动。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原则和组织技能
(一)班级活动的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班级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起指导参谋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
首先,主体性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少年儿童与幼儿的最大区别就是独立性逐渐增强,越来越希望得到成人的信任与理解,希望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教育者此时的作用就是要为他们创设条件,给予他们表现的场所和机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开展活动、接受教育。我们要明确,任何一个班级活动都是学生的活动,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主体性原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任何一个主题班级活动都应该是一种创造,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在活动中,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人,才会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从主题的选择到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反思等过程,教育者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环节。只有这样,学生参加活动才会格外认真,他们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贯彻主体性原则上应当真正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对学生要充分放手,充分信任。教师要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千万不可事事包办代替,什么都由教师准备好了,这样的活动做起来虽然顺利,但教育效果不大。教师要力争要学生自己干,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更要做到计划自己定,活动自己搞,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过程中起辅导作用,可以帮助出谋划策,但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有不怕活动失败的思想意识,有些时候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也蕴涵了许多教育的元素,也许在总结经验后,以后的活动就会越办越好。
第二,对学生要加强指导,耐心辅导。放手不是放任,自主不是自流,不是说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中小学生虽然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其心理还处于逐渐成熟中,看待问题还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当起好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在方案的设计上,教师要有主导意见。班级活动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必须要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否则就是为活动而活动,失去了教育的作用。
第三,努力扩大参与面。参与面越大受教育学生就越多,学生在活动中充当演员与充当观众所收到的教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师忙得团团转,学生干部靠边站,一般同学没事干”的现象,力争把所用的同学都动员起来,让所有的人都有事可做。学生的参与度是检验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的程度越深说明学生的主体性越好。
2。教育性原则
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开发智力,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增强审美情趣、强身健体等。好的班级活动应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
首先,教育性应体现在班级活动目标的制订上。一个好的班级活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否则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例如调查、辩论、对话、演讲、征文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再如家务劳动比赛、野炊活动等,则有利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育性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活动内容上。一个好的班级活动选择的教育内容一定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体现时代的特色,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或提升学生素质。
最后,教育性体现于活动过程中。一是活动的名称要有感染力,如“救救地球妈妈”“说说心里话”“我是一只自信的小鸟”“爱心花儿处处开”等;二是活动准备的场地要有教育氛围,会场布置要体现教育情境、活动气氛,标题的书写、展板的摆放、桌椅的形式都要做整体设计;三是在活动进行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同时要注意电脑课件、实物投影等物品的辅助教育作用;四是活动总结要具有概括性和启迪性。总结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体会,但一定要能概括整个活动情况和效果,并能使教育意义得到一定的升华。
3。整体性原则
班级活动,应着眼整体效益,特别是在活动的设计、教育力量的整合两方面作整体的考虑。在活动的设计上,一方面,每一个活动都应具有完整性,包括活动的酝酿、设计、实施、小结、巩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另外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形式、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后的巩固强化等,这些都要通盘考虑,哪一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活动设计还要注意连续性,现在很多学校搞的系列主题活动就是从整体上考虑的。如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主题班级活动,就可进行“水与生命”的知识讲座、水污染的书面调查报告和漫画作品展、“请爱护我们的家园”的主题班会及环保倡议等系列活动。
在教育力量整合上,从校内看,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这三股力量拧成一根绳,体现教育的衔接性和连续性;从校外看,要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如可请家长经常参加班级系列活动,让家长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与学生对话。如“我看爸爸妈妈”或“我看孩子的读书”谈心活动。或者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轮流请父母为孩子们讲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人生等,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都可以讲,这样的班级活动能大大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获得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共融。
4。多样性原则
班级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就必须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学生最讨厌的就是单调重复,因为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刺激,需要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个性的发展极为有利,另外,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多样化的教育,青少年都有求新、求奇、求变、求动的特点,多样性能满足他们这些心理需要,满足心理需要的活动才易于被他们所接受。
一方面,活动内容多样化。开展班级活动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使活动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如一个班级在制订活动计划时,主线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安排上既有思想教育方面的“一日常规我知道”“集体在我心中”活动,又有学习方面的“智力竞赛”活动;既有发展体能的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活动,又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汇展”;还有“科技小制作”活动。活动内容多样化,使拥有不同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能拥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活动形式多样化。班级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变化新奇。如班级活动内容是“心中有他人”,形式上可多样:可以开故事会,讲英雄模范的事迹;可以用文艺演出的形式,把本班同学的好事编成不同形式的节目表演出来;可以去给退休老人送温暖。在一个活动中也可运用多种富于变化的形式,如中秋佳节,可以安排化装晚会,有歌舞表演、民间传说介绍、即兴演讲、谜语竞猜、点蜡烛、吃月饼等多种形式。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感受团圆的气氛,体验快乐。
5。可操作性原则
班级活动顺利开展还应当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首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教师的能力特长。
在实际的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虽然思路清晰、涉及的活动多样,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师自己的操控能力。于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活动难度相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说太简单,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二是活动难度太大,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完成,于是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三是某些活动教师不擅长,无法操控。
其次,考虑班级活动开展时参与人数的多少。
由于不同类型的班级活动具有不同特点,有些班级活动可以组织大规模人群参与,但有些班级活动只适合小规模人群参与。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般为20~30人。因此必须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选择活动的类型和开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