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育思想遗产(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第一,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学校是人类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产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确定教育目的、颁布教育法令、控制教育经费等手段,使教育为维护其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服务,因此,阶级社会里的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阶级性质。

第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文化发展状况与传统等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水平;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并对它们有反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系上,从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特点出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个体的人赖以发展有物质基础和前提,并且承认人的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是对人的发展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24]同时,既承认“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但是,人并不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批判“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第五,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现代大工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7]

2。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柳康生、李鹰扬、健夫等。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市)长河镇人。1921年初,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编辑,撰写了大量指导青年和学生关于学习、修养、事业、生活等问题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有《教育史ABC》(1927)、《新教育大纲》(1929)。

第一,教育的本质。杨贤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了阐述。首先,他指出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说:“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28]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制、政治、宗教、艺术等又不相同,而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教育是使劳动者获得知识与才能,把单纯的劳动力变成特殊的劳动力。其二,教育以别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其次,杨贤江论述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这种上层构造自是依据经济构造以成形、且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的。”[29]“政治本身也是受制于经济的”,教育和政治虽然同为受制于经济的上层建筑,但是,教育“更较为第二义的,更较为派生的。因为它不仅由生产过程所决定,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30]

第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和《教育史ABC》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彻底否定了教育起源于人性、教育起源于教育者的意识、教育起源于天命等这些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是由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他说:“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31]

第三,青年教育的“全人生指导”。杨贤江借用心理学家的观点,把青年期称为“第二诞生期”、“第二危险期”。在这个阶段,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人生改造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十分关键,或向上,或是堕落。因此,对青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十分重要。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只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意对青年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指导。他对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对青年的全方位教育的“全人生指导”思想。

杨贤江提出的“全人生教育”,就是主张对青年要全面关心、全面指导,也就是不仅要关心青年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还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使其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健康成长,成为“圆满发达”的人。他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早期著名教育家,一生献身于苏维埃教育事业。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时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他认为苏维埃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在他看来,集体主义者应该是有文化和政治修养的;具有义务感和荣誉感;善于做一个有礼貌的、严肃的、善良的人;既是不屈不挠的和经受锻炼的,又能约束自己并影响别人,善于生活和热爱生活。他认为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才能培养出来。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学生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道路问题,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谓尊重,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儿童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对待和教育他们。但是,在尊重一个人的同时,必须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有教育。其次,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所谓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教育和影响个人的一种形式,它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再次,前景教育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集体指出美好前景,唤起集体对美好前途的向往,深信经过集体的努力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也就是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好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他说:“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对明天的欢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32]最后,集体继承的原则。就是指在集体教育中,要发扬集体的优良作用与传统,这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传统,当然就不会是好学校”,没有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学校,要成功地进行集体教育是不可能的。在集体教育中,马卡连柯强**师集体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没有教师集体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集体。

4。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凯洛夫(1893—1978),苏联教育家,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937~1942年担任莫斯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38~1948年任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9~195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1948年、1956年多次修订再版)是对苏联教育学思想体系的完整表述。

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凯洛夫根据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明确提出教育也是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是客观的必然。同时,他指出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彼此相连,教育同该社会中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也紧密相连。

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使学生感知具体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表象;分清事物的异同、主次,认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概念,认识定律、定理、规则、主导思想、规范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事实和概括性的工作;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养成和加强;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包括创造性作业在内的各种课业中。

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他提出了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性原则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这些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常重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凯洛夫《教育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世纪30至4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教学论体系。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缺点在于,它没有能够根据当时苏联社会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滞后性和封闭性,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也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不仅对苏联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非常大的影响。

1。古代学校是怎样产生的?诞生时期的学校给后人留下哪些遗产?

2。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有什么遗产?

3。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有什么遗产?

4。世界当代学校教育的体制和结构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发展趋势如何?

5。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家的思想遗产?

6。如何认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7。如何认识和理解西方教育遗产?

8。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拓展阅读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