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第2页)
2。症状
潜伏期2~4天。大都骤起发病,畏寒、发热(38℃~40℃)、呕吐、咽痛、头痛为常见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有脓性渗出物。1~2天出皮疹。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小点,点疹间呈一片红晕,像因寒冷引起的“鸡皮疙瘩”;患儿舌面光滑,舌**肿大,状如杨梅。
3。护理及预防
(1)急性期应保证患儿卧床休息,防治继发感染。
(2)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3)温热淡盐水含漱,每日数次。
(4)做好鼻咽部分泌物的清洁、吸引工作。
(5)脱屑期间使用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五)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核病的疫情有所回升,尤其是幼儿,患病者明显增多。
1。流行特点
成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咳嗽和吐出的痰液里均含大量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飘浮于空气或尘埃中,经呼吸道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传播。未接种卡介苗的幼儿普遍易感。
2。症状
病初可有低热、轻咳、食欲减退。病情发展,则出现长期不规则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治疗合理及时,预后良好。未经合理治疗,病灶长期残留,可转为慢性继发性肺结核。
3。护理及预防
(1)按医嘱用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
(2)患儿房间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3)患儿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抗结核药物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4)选用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最为重要。
(5)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人,尤其是麻疹、百日咳,减少并发感染。
(6)避免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以免反复感染。
(7)若结核病儿又出现头痛、烦躁、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并发结合性脑膜炎,应及早医治。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高。目前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三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
1。流行特点
(1)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传染病。
急性甲肝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到口是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在集体单位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肝炎的发病率高。水源污染是暴发流行的常见原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也可引起流行。通过输血、污染的针头也可传播甲肝,但可能性很小。人对甲肝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为多,且多为黄疸型。感染甲肝后免疫力可持续很久。
(2)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各型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重大,包括有两种情况:①无症状携带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②感染后携带者。乙型肝炎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及密切的生活接触。小婴儿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乙肝患者有家庭内聚集的倾向。人对乙肝普遍易感。发病率以城市青壮年较高。
(3)非甲非乙型肝炎由非甲非乙型病毒感染引起。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主要通过输血、脏器移植、血液透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症状
各型肝炎症状的轻重有很大差别。乙肝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比较缓慢,症状较轻,发病日期不易确定。三型肝炎都可以不出现明显黄疸,无黄疸型病人症状和黄疸型病人相同,但比较轻。黄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如下:
黄疸前期:持续2~8天,起病急,中度以上发热,精神不振、嗜睡、全身乏力、倦怠。胃肠道症状明显,表现为食欲减退、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右上腹及心窝部胀痛或不适。年长儿可诉头痛或头晕,大便多秘结,婴儿偶有腹泻。
黄疸期:持续1~2周,重症可延至1个月以上。此时体温多已正常,巩膜、皮肤、黏膜黄染并逐渐加深,尿色深如浓茶,大便颜色减退变为灰白色。此期末患儿食欲开始好转,恶心呕吐减轻以致消失。
恢复期:8~14天,巩膜、皮肤黄疸逐渐消退,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并恢复正常。
3。预防及护理
(1)预防。预防病毒性肝炎(三种类型)应采取综合措施:
①接种甲肝、乙肝等疫苗,保护易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