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婴幼儿多见。

1。流行特点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也可传播该病。未出过麻疹,亦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均易感。6个月以前的小婴儿,从母体获得的麻疹抗体尚未消失,发病率较低,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故临**较为多见。集体儿童机构,由于幼儿接触频繁,麻疹较易发生。该病晚春最多,夏秋少见,到冬季渐多。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亦可获得免疫。

2。症状

潜伏期6~18天不等。前驱期为3~4日,此期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热(39℃~40℃),常见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打喷嚏、流涕、咳嗽,咽部充血,声音嘶哑。但自第2~3日起,两侧口腔的颊内黏膜上,可见白色斑点,有时有红晕环绕,即为麻疹黏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起决定性作用。患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畏寒、四肢酸痛及头痛。热度骤升时,可发生呕吐、腹泻、腹痛或呼吸道症状。有时昏睡,偶见惊厥。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渐及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迅速蔓延全身,最后到达四肢。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但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疹退时,出过皮疹的地方略见麦麸状脱屑,留存棕色瘢痕,1~2星期后吸收消退。

3。护理及预防

(1)卧床休息。病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恒定、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应避免让风直吹病儿。

(2)注意眼部卫生,常用温开水清洗,保持眼部清洁,不要让分泌物封住眼睛。

(3)注意鼻腔、口腔清洁。多喝温开水,用棉棒蘸温开水清除鼻涕。

(4)饮食宜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流食为主,多喝水。热退后,饮食仍宜清淡,但不必吃素。

(5)高热时应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如果高热不退,可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抽风。

(6)疹子内陷,应注意有无并发症。若高热不退,咳嗽加重,气喘发憋,是并发肺炎的表现。

(7)护理病儿的人,进出病房要戴口罩。

(8)孕妇和未出过麻疹者切忌探望和护理患儿。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当人群对变异株尚无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

1。流行特点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尤其是轻型患者,活动范围广泛,为主要传染源。经飞沫直接传播,起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飞沫污染手、用具、衣物也可发生间接传染。人类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仅维持8~12个月,不超过两年。儿童及少年患此病者为多,5~20岁发病率最高。大多于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情况较重,热带则大多发生于雨季。大流行也可在夏季发生。

2。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体温可波动于38℃~41℃,高热小儿可出现抽风。小婴儿还可出现严重的喉、支气管炎伴黏稠痰液,甚至发生呼吸道阻塞,危及生命。

3。护理及预防

同麻疹。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唾液飞沫吸入传播。自腮腺肿大前数日至整个腮腺肿大期间均有传染性。一次感染(显性或隐性),终身免疫。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2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很少发病。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夏季较少,一年四季可散发。集体儿童机构,容易暴发流行。

2。症状

潜伏期14~24日。腮腺肿大前1~2日,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缺乏、呕吐、头痛、结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状。腮腺肿胀多见于两侧,一般先是一侧发病,1~2日后波及对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肿胀部位疼痛、感觉过敏,张口或咀嚼时表现更为明显,表面灼热。腮腺高度肿大持续4~5日,后逐渐减退。

3。护理及预防

护理:同麻疹。但应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腮腺肿胀时可用湿毛巾冷敷,亦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食酸性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中药治疗效果佳。

预防:同麻疹。尤应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隐性感染者。

(四)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细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