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两大类。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人体内。当病原体的感染力超过人群的免疫力时,就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引起流行。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引起不同的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感染的轻重和流行程度也不一样。

3。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有了抵抗能力,产生不感受性。不同的传染病,病原体的毒性不同,感染后获得的免疫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传染病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如麻疹、水痘;有的传染病免疫时间较短,病愈后可再次感染,如流感等;还有的传染病在感染未愈的同时,若再接触同样的病原体,仍可重复感染、加重病情,如血吸虫病等。

4。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致病至病情恢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初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数小时(如感冒);有的数日(如麻疹);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可达数年(如麻风病),根据某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可确定该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如幼儿园某班发现一名猩红热患者,自患儿离园之日起,该班需检疫12天(猩红热的最长潜伏期)。

(2)前驱期。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患者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持续1~2天,这段时期成为前驱期。有的患者感染较重,发病急骤,可不出现前驱期。前驱期病人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患者逐渐表现出所患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如病毒性腮腺炎患者表现出的腮腺肿胀等。

(4)恢复期。传染病的主要症状逐渐消失,生理功能和组织损伤逐渐恢复。但在此期间,病情有时会恶化,甚至发生并发症。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分为以下三种。

(1)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并能查出相应体征的人。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据此可确定病人的隔离期限。

(2)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携带者可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病后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指病原体虽已侵入机体,但未出现任何症状,却能排出病原体的健康的人。病后携带者指病人患病后,症状虽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3)受感染的动物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体内侵入他人体内所经历的路径。主要有:

(1)空气飞沫传播。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传播方式。病原体随着病人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吐痰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使他人吸入即可受感染。如肺结核、麻疹、流感等,即以该种方式进行传播。

(2)饮食传播。这是消化道传染病常见的传播方式。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水,经口进入健康者体内即被感染。如菌痢、甲肝。

(3)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子、老鼠)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如蚊虫传播乙型脑炎。

(4)接触传播。包括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造成的直接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和由传染源污染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触后所造成的间接传播两种。如公用毛巾可传播沙眼、红眼病、脓疱疮等。

(5)医源性传播。是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乙肝传播。

资料链接

2006年,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市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有30余名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途径,但是在他们的描述中,他们都曾经因为不同的原因在同一家医院输过血,到该医院去查病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给他们献血的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两年前已去世了。

该案例告诉我们,医生护士的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一次纰漏,带给病人和家属的,是终身的痛苦,所以要格外严谨认真,教师也是一样。

(6)母婴垂直传播。指母婴之间,经胎盘、分娩损伤、哺乳等途径由母亲直接传染给婴儿的传播方式。如乙肝母亲通过分娩将乙肝传染给新生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