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般来说,维生素B2不会因摄入过量引起中毒。若过量摄入维生素B2后,很少在体内储存。绝大部分自尿液排出,少量可自汗液排出。

3。维生素B2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B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肝脏、肉类、蛋类及乳类等,豆类和绿叶蔬菜中含量较高。

4。维生素B2参考供给量

学前儿童每日维生素B2的参考摄入量如下:0~1岁为0。4~0。5mg;1~3岁为0。6mg;4~6岁为0。7mg(详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四)维生素C(抗坏血酸)

维生素C溶于水,极易氧化,易被碱、铜、热破坏,大部分在烹调中损失,在酸性环境中对热相对稳定,是所有维生素中最不稳定的维生素。

1。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1)促成胶原蛋白的正常合成。当体内维生素C不足,影响胶原蛋白的正常合成,微血管易破裂,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紫癍,严重者可引发坏血病。

(2)参与胆固醇代谢。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也可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作用。

(3)激活酶、还原铁。维生素C可激活叶酸,对防治巨幼细胞性贫血有辅助作用。也可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增进肠道对铁的消化吸收。

(4)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可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变形能力,提高杀菌能力,因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维生素C缺乏和过量

学前儿童若维生素C摄入不足,可引起坏血病。表现为学前儿童嗜睡、疲乏,皮下出血,骨发育障碍,肢体肿痛,假性瘫痪等症;若供给过量,则会出现多尿、下痢、皮肤发疹、草酸及尿酸结石等状况。若一次性摄入维生素g以上,可能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出现溶血等危重现象。

3。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C主要食物来源为新鲜蔬菜与水果。如柿子椒、菠菜、油菜、韭菜等深色蔬菜,以及柑橘、鲜枣、柚子、山楂等水果含量均较高。野生的苋菜、苜蓿、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含量尤其丰富。

4。维生素C的参考供给量

维生素C在机体内不能合成,也不能被大量储存,因此人体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C来满足机体的需要。考虑到我国饮食习惯中蔬菜经过炒、炖、煮后,维生素C损失较多,我国推荐膳食供给量中适当提高了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即0~4岁为40毫克天;4~7岁为50毫克天(详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五)维生素D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脂肪及脂肪溶剂,耐热和光,不易被氧化。人体可从两个途径获得维生素D。一种方法是经食物、制剂等从口摄入;另一种则通过阳光(紫外线)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由于光化学反应转化而成。

1。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1)维生素D可促使骨与软骨骨化正常生长。同时,又能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所以,维生素D是骨及牙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不仅能提高骨强度,还可以防止蛀牙。

(2)维生素D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磷的吸收和转运,同时也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双重吸收。

(3)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维生素D的缺乏和过量

若维生素D供给量不足,则会出现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紧张以及痢疾腹泻等状况;若供给过多,则可能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烦渴、发热等症状。

3。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多,如含脂肪量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奶油和奶酪,而瘦肉、奶、坚果中只含微量维生素D。

4。维生素D参考供给量

人体的维生素D供给量,国际上皆定为400国际单位,相当于10μg。0~7岁儿童每日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10μg。

(六)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食物中的维生素E在一般烹调中损失不大,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

1。维生素E生理功能

(1)抗氧化、延缓衰老过程。

(2)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

(3)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

(4)促进细胞呼吸、促进细胞膜的代谢以及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2。维生素E的缺乏与过量

维生素E缺乏较为少见。但低体重早产儿及脂肪吸收障碍者可能出现维生素E缺乏,易发生红细胞膜性溶血性贫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