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步骤与方法(第2页)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善于观察教育对象,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法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具体的方法。不管采用哪种观察方法,都要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观察记录方式不同,观察信息的采集方法也不同。
要实现对现场观察所获资料的完整记录,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法(叙述性观察记录法)
描述记录法(叙述性观察记录法)通常在质的研究中运用广泛,它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对观察对象所表现出的相关行为及其场景中的有关因素作较为完整的描述。它又具体分为三种方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在教育活动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其中,主题日记法是以专题日记的形式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它能系统地获取幼儿发展的连续变化,提供比较详细的第一手材料。
一般来说,轶事记录法是记录观察者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或事件。这些行为或事件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不同寻常的;可以是表现幼儿个性的行为事件,也可以是反映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事件。
实况详录法要求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的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2)取样记录法
取样记录法是观察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教育活动中特定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幼儿行为的了解的方法。它包括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是指在统一确定的时间里,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按预先规定好的行为分类系统将行为归类。因此,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
时间取样法的典型例子是帕顿(M。B。Parten)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帕顿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将游戏分成六种类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定义。无所事事:幼儿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注意的事情,如没有可注视的就玩弄自己的身体,或走来走去,爬上爬下,东张西望。旁观:幼儿基本上只观看其他幼儿的游戏,有时会与正在做游戏的幼儿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并不直接参加游戏。单独游戏:幼儿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平行游戏:幼儿能在一起玩,但各自玩各自的游戏,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他人影响,互不干涉。联合游戏:幼儿在一起玩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每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合作游戏:幼儿为某种目的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每个幼儿承担一定角色任务,并且相互帮助。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观察记录表。[6]
表7-1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事件取样法是以事件为单位进行观察,所研究的是特定类别的完整行为事件。其测量的不是特定时间单位中的行为表现,而是等待所要观察的事件发生并记录下来。
事件取样法的典型例子是道(H。C。Dawe)在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争执行为的研究。[7]观察过程是争执事件一发生便用秒表计时,并按事先拟定好的观察记录内容填写观察记录表。
幼儿争执事件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的时间;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争执的结局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由其他儿童干预解决、由教师干预解决等);争执的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
(3)观察评定法
观察评定法的记录方式具体可以分为行为核对法(清单法)、等级评定法、频率计数图示法。
行为核对法是自然观察法的一种,是教师与家长对幼儿进行行为判定的评价方法。教师将每个年龄阶段、每项内容的评价指标及行为列出来,然后核查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
等级评定记录法就是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评定等级。观察者可以在事先打印好的表格上按等级进行标注。
频率计数图示法是在被观察的行为发生时计算其发生的频率,再用图示将所收集到的行为频率展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如,某幼儿园领导要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以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她邀请了几位同行作为观察者,对每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在多次观察之后,观察者用教学情况评定量表对每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等级评定。[8]
幼儿园教师教学情况评定量表
续表
评定按5个等级进行,即每一项内容分5个等级,并赋予等级分:总能做到(5分),常能做到(4分),有时能做到(3分),很少能做到(2分),不能做到(1分)。最后,将观察者评定的每位教师的等级分累计,分数最高的那位便是该幼儿园评选出的优秀青年教师。
国外有学者研究6岁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的捣乱行为,就用了这种方法来记录,并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评价。该研究将捣乱行为分为9种行为类型,并列出了具体的行为表现。下图就是频率计数图示法要用到的观察记录表。
表7-26岁儿童捣乱行为[9]
根据此表,可以制定“6岁儿童捣乱行为频数观察记录表”,以此观察和评价幼儿。观察记录表中,行为发生次数以画“正”来表示,行为持续时间以秒为单位,每次时间累加。记录表的例子表明:粗鲁行为发生5次,每次持续时间分别为10秒、28秒、5秒、4秒、8秒。
表7-36岁儿童捣乱行为频数观察记录表[10]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又称调查研究),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通常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数据收集,因此,效率较高,不需控制条件或操纵被调查的对象,涉及范围广、手段多样,便于实施,适用于现状研究和描述性的研究。在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内,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的家长与教师。
从不同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有多种类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是最常见的两种调查方式,前者采用问卷为主的方式进行调查;后者则以访谈方式进行调查。本章主要阐述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幼儿家长、教师等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发展或教师工作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是一种书面调查,它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书面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常用于了解具体事实或个人意向、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问卷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问题回答的形式,可以将问卷分为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和综合性问卷。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问卷。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封闭性问卷中,设计者直接为每个问题提供若干种答案供被调查对象挑选。如:
下面是有关儿童游戏的一些问题,请你在每个问题后的五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将选中的答案的号码用铅笔涂成黑色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