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他认为好的幼儿教育要使儿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乐园。这是陶行知极力提倡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真谛。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任务。教育的作用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具体他曾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认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措施有:一是给予充分的营养;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因材施教;四是发扬民主。

2。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鹤琴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幼儿师范教育系统化。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活教育理论

第一,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建设的能力;三要有创造能力;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五要有服务的精神。抗战胜利后,他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的要求,这说明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放眼世界的胸怀。

第二,课程论。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获取知识经验。

第三,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他认为“做”就能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就知道了做事的困难,就认识到事物的性质。

(2)教学原则

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他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即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

以上17条教学原则可以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其基本精神已为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3)论家庭教育

陈鹤琴所著的《家庭教育》以及30年代后陆续发表的《怎样做父母》等论文论述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游戏化、艺术化。这些论著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融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基本知识于一体,涉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百科全书”。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二是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三是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4)“五指活动”思想

陈鹤琴提出的幼稚园课程思想,包括“五指活动”。陈鹤琴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一是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二是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及政治常识等;三是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认识环境等;四是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五是语言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在福禄倍尔、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陈鹤琴五位儿童教育家中,选择其中的一位,谈谈教育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有何启示?

【课外拓展】

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怀抱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大自然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促进少年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大自然教育思想是贯穿整个和谐教育的动人旋律。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告诉人们,人的大脑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思维发展、道德养成、情操陶冶、美感培养、劳动能力锻炼等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特别是在儿童时代。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美家乡自然美景到称颂祖国山川原野,都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虽然时代的脚步早已迈入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教育正在远离自然,孩子们的生活正在远离自然:土地已被混凝土覆盖;少得可怜的草坪又被写着“禁止入内”的不锈钢护栏圈了起来;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在硬地和尘嚣中穿行,离开的是一个笼子一样的家,到达的是一个充斥着化学制剂味的校园;空气里只有汽车尾气、工厂烟尘以及都市喧嚣的嘈杂,而唯独缺少了青草的气味和泥土的芳香。孩子们的生活是忙碌的,因为他们每天要奔走在书本与课堂、运动场与舞蹈室、电视机与计算机之间,因为他们每天要读书、要写字、要画画、要学琴……而在这些美其名曰“素质教育”的活动中,我们唯独没有看见孩子们有去大自然的时间。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们的脚板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触摸过生他养他的土地,因此,他们就没有了对土地的感情。因为没有观察就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热爱,所以他们对于自然的情感才会严重缺失。为什么当今的孩子普遍缺乏同情心?那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大自然。

这就使我们更加急迫地遥望真正的教育,遥望苏霍姆林斯基的大自然教育思想。我们一方面感叹,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没有消退自然的本色,始终保持着儿童般的好奇;另一方面我们感叹他的大自然教育思想能把自然和孩子、和教育的关系理解得如此透彻,结合得如此完美。阅读他关于大自然教育的文章,我们会从心底发出慨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