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第3页)
福禄倍尔制作的恩物主要有六种。前两种是最基本的,由六个不同颜色的小球和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组成,供3岁以前的儿童使用,借此让儿童认识事物的颜色、形状及其关系。后四种为积木式的立方体,供3~7岁儿童使用,旨在训练儿童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作业与劳动。
作业是福禄倍尔学前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儿童进行的各种手工制作活动。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了一系列作业,如纸工、厚纸工、模型制作等,并为儿童提供了各种作业材料,如针、剪刀、纸等,让儿童利用这些作业材料制作某种物件。
2。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福禄倍尔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在那里,蒙台梭利采用了特殊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教育实验,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传遍了全世界。蒙台梭利因此而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今天,世界各国都有蒙台梭利幼儿园,并运用她的教育思想、方法、教具进行教育。她的主要幼儿教育观点有:
(1)论教育原则和环境教育
蒙台梭利要求彻底改变旧式教育那种压抑儿童本性,限制儿童自由活动的做法,她提倡新教育应让儿童过一种自然、自由的生活,成人应尽量少去干扰儿童,而让儿童充分地自由活动。她要求新教育应本着自由的原则进行,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在力量,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促使其潜能得以提高。她建议兴办新型的学校教育,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蒙台梭利在她的“幼儿之家”里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种环境:“幼儿之家”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活动室和休息室。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自由活动,活动室和花园相连,儿童可以自由地在花园中玩耍,随时都可以自由地进出活动室和休息室,室内的桌椅也很轻巧,可以按照儿童的意愿随便搬动,还可以搬出花园里去。活动室是“幼儿之家”最重要的场所,各个活动室里都放着一个矮柜,里面放有许多种教具,供儿童自由选择、随意取用。墙上挂着黑板,儿童可以在上面绘画、写字,墙上还贴着儿童喜爱的各种图片,并经常更换内容。活动室的一个角落还铺有地毯,儿童可在地毯上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新式教育应当包括教师、环境和儿童三个因素,三者之间彼此都应发生作用,而这个环境是个“有准备的环境”,即通过成人的帮助,提供给儿童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对于新生婴儿,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对“有准备的环境”,她提出了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一是必须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二是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三是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四是能为幼儿提供感观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五是能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六是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另外,蒙台梭利还谈到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问题。她认为,给儿童以极大的活动权利,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可以恣意妄为。“自由”不是放纵,纪律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纪律,而不是强迫形成的。
(2)论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强调感官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加强感官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第二、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大门,通过感官训练,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精确化,有利于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所以,只有通过感官的训练,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
蒙台梭利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也称蒙台梭利练习材料),其中包括用于培养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材料,这些材料又以触觉培养为主。这套材料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按照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第二、在各种材料使用时,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使所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第三、教具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
这套感官训练材料活动性强,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进行的,即她孤立地训练幼儿的各种器官,某个活动只用来专门联系某种特定的感觉,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儿童长期利用感官教育进行训练,容易受到操作顺序的束缚,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3。苏霍姆林斯基的幼儿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在知觉、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并且能够在孩子们开始正式读写之前先发展他们的知觉、感受、观察、思考能力和身体素质,苏霍姆林斯基决定让孩子们提前一年来到学校,开始他们的学前教育生涯。苏霍姆林斯基将此看作是自己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实验,他的实验形成了许多闪光的教育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当时和后世教育者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财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了解孩子及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是“正在进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事物的方式,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具有富于探索和善于发现的天性。真正的教育者应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既不能把孩子过于理想化,给他们妄加一些美妙的特性,也不能不考虑他们在感知和情感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细腻和天真的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
(2)强调走进大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把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称为到活的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认为大自然是一本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的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读第一个词之前,应先读几页大自然的书。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里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
孩子们越接近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他们的语言也就越丰富生动。没有自然美景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没有孩子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凝神体验,孩子们的语言怎么会鲜明、贴切而丰富多彩呢?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不会自发产生,孩子们在自然中不只是愉快地散步,而恰恰是学习知识、产生问题和学会思索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称为“思维课”。在“思维课”上,孩子们观察什么,周围什么现象将成为他们思想的源泉,教师事先应有认真的考虑,如教师事先可以确定在春、夏、秋、冬各季适合于儿童观察和思考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以帮助儿童了解自然,促进儿童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3)重视善和美的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善和美的教育,认为善良之情应当在孩子童年的心中扎下根来。但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而应通过教育加以培养。他强调在人生的早期实施培养善和美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培养不起来了”。
在进行善和美的情感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注重集体的力量,他说,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浪,把那些最不易动感情的人也触动了。
(4)加强艺术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注意将绘画活动和发展儿童的语言结合起来,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观察、描绘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获得自我肯定的机会;而讲述自己的绘画,则在不知不觉间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音乐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又一重要的思想源泉,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他指出,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
(二)我国近现代的幼儿教育思想
1。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毕生从事对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方面,他的主要幼儿教育观点有: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第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第二,“社会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