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播专题评析示例(第3页)
男: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歌声,这也许是世界上学生对老师最纯净的祝福。每到一处采访,援藏大学生们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西藏的孩子太可爱了,纯朴、善良,然而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女:唐山的援藏大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在西藏成家,其中的8名女性都已经做了母亲,他们的爱人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藏教师,由于双方老人都在内地,加上气候的原因他们只能回去生孩子,产假休完了只能把不满周岁的孩子丢在内地,回西藏时几乎是走一路哭一路。奶水还未退去,初为人母经验不足,医疗条件又十分有限,结果有的人得了乳疮,留下了做女人的终生遗憾!
男:然而最让她们痛苦的不是身体的伤痛,环境的艰苦而是感情的空洞,那时的西藏连个电话都打不出去,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常常因为想孩子夜里就蒙上被子嚎啕大哭。
在山南二中采访98届援藏大学生王莹时,她拿出了一盘录音带放给我们听。
〔孩子笑声〕
女:这是王莹回唐山探亲的时侯录下的儿子的笑声,在失眠的夜里,看着儿子的照片一遍一遍地听,边听边流泪。她哽咽着告诉我们:“(录音)说实话,我真的舍不得西藏的孩子们,我决不当逃兵。”
男:援藏8年,王莹已深深融入了山南这片热土,而这里的藏族同胞也把王莹看作了传播爱和希望的使者。
女:在山南我们遇到了一位藏族的阿佳(大姐)。(出藏语录音,压混)她说她叫格桑卓玛,祖籍贡嘎,丈夫早年病逝。因为王莹非常有名,不仅数学教得好而且她教出的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为了让儿子来王莹的班上读书,将来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她放弃了在贡嘎稳定的生活,在山南二中所在的泽当镇开了一间小茶庄来陪伴儿子读书。
男:格桑卓玛告诉我们,山南是藏民族的发源地,从第1代到第33代藏王都是在这里建立基业,民风民俗充满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这里的藏族同胞会讲汉语的很少。王莹所在的学校全都是藏族学生,虽然也开设了汉语课,但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有的汉语教师只好选择了放弃。
女:8年前王莹初到山南,当她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充满**地授课时,学生们却是一脸的茫然,他们都听不懂汉语。面对陌生的汉族教师,陌生的教学语言,一时都难以接受。
女:进藏前王莹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这依然让她始料不及。王莹说:“(录音)我费尽心血准备的教案都几乎成了一堆废纸,哎呀!当时脑子里真的是一片空白!”
女:但是王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录音)我既然来了,就不能够逃避责任,藏语和汉语应该说并不矛盾,打个比方说就好像是一对翅膀的左翼和右翼,孩子们学好藏语呢可以使藏民族的文化得到延续;汉语是国语,可以让藏族的孩子们与其他的民族进行交流,可以开阔眼界,也可以提高能力。”
女:王莹绞尽脑汁寻找探索着能够尽快与学生们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王莹发现藏族孩子有一种特殊的音乐天赋,不管什么歌曲只要是听一遍就能唱下来,于是每节课前,她就先给学生们唱一首歌,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就跟着她一句一句的唱,王莹又教他们用汉语朗诵歌词,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能歌善舞的汉族女教师。
女:那段时间王莹成了学校里支领粉笔频率最高的教师,她说:“(录音)第一遍课由我讲,讲完以后马上来擦黑板,第二遍和第三遍由学生们用汉语跟我一起来复述,然后擦掉,第四遍再由我来讲,最后才是学生们做笔记。”
男:细致入微的讲解,不厌其烦的示范,使学生们的汉语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拓宽了一片新的天地,打开了另一扇窗口。目前在泽当镇政府工作的达娃央宗是王莹第一届的学生。虽然高考落榜,但正值山南在对口援藏的湖南、湖北两省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经济,旅游业更是方兴未艾,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藏语,又懂汉语的双语人才。达娃央宗告诉我们:“(录音)我的汉语就是和王老师学的。我毕业的时候,在县里面要招工作人员嘛,我就被录取了。”
男:一时间王莹成了山南二中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然而她每次都是主动接手别人不愿意带的成绩较差的班级。“(录音)我从心眼里喜欢藏族的孩子们,他们真的是非常地善良、诚实,你只要与他们平等的去交心,去发现欣赏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女:王莹现在所带班上一位叫尼玛布赤的女孩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录音)以前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排在普通班的倒数第三名嘛,王莹老师教了我们班以后,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成绩已经提高到了普通班的前一、二名,我们都喜欢王莹老师。”
男:得知我们是从王莹家乡来的,兴奋的藏族孩子们用汉语唱起了这首王莹刚刚教给他们的《一个妈妈的女儿》。
〔歌声〕
女:此时我们深深的理解了王莹,理解了她心中那份更炽热、更博大的爱,我们也由衷地为这些可爱的藏族孩子们祝福。
男:西藏在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只有贵族子弟和一些僧侣能在私塾和寺院里读书,而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教育在西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天地,唐山以及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援藏教师们,满怀一腔热忱,引领着这些祖祖辈辈在西藏这片土地上放牧耕作的农牧民的孩子们走上他们父辈们曾经梦想的路。
女:为了让更多的西藏孩子们走上这条路,另一位唐山95届的援藏大学生张文军,在林芝二中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11年。11年他带出了多名西藏自治区中考状元,他的学生几次荣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一等奖,11年他成了西藏屈指可数的自治区级骨干教师。林芝地区教育局王泽民局长这样评价张文军:“(录音)首先呢他非常深入地了解咱们这块儿的学生。在教学中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有些大胆的、创新的举措,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咱们林芝地区的教育逐渐地走上了快车道。”
女:在很多人眼里张文军已经功成名就,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06年7月他把妻子和6岁的儿子留在林芝,自己主动申请去了林芝地区的墨脱县,11年后他又开始了二次援教。
男:张文军所去的墨脱县位于西藏的东南角,是我国与印度接壤的重要边陲,四面环山,气候恶劣,一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被雪崩、塌方、泥石流封锁,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邮、不通公路的县,人称“高原孤岛”。墨脱也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直到2000年这里才建起了一所简易的中学,但是由于师资缺乏,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男:进入墨脱的路悬崖峭壁重叠,急流险滩密布,一位军旅作家进墨脱时曾这样描述“尤如万米高空走朽绳,生命脆弱如枯叶”,我们一路上险象环生,几经波折,最后终于在墨脱中学见到了张文军。
问:“为什么会选择来墨脱二次支教呢?”
答:“是一位藏族的小女孩让我一直牵挂着墨脱”。
女:四年前张文军曾在墨脱中学搞过几个月的教学交流。有一次周一上课班上的一位藏族女生却没有来,三天后她才衣衫褴褛的来到学校,她告诉张文军,路上遇到了雪崩被困住了,为了取暖把能烧的东西都烧掉了,唯独没有烧课本,她说就是冻死也不会烧,当她用冻伤的小手取出带着体温的课本时,张文军一下子就流泪了!“(录音)她那双冻伤的小手,对知识渴求的眼神,一直让我放不下。这几年墨脱中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我的心不甘呵!我从唐山到西藏来干什么,教书育人呵!来这儿我是放弃了很多东西,我认为值!为了墨脱的孩子们,我值了!”
女:张文军的到来也给墨脱中学的教师们以极大的鼓舞,一位叫次仁央宗的藏族女教师感慨地说:“(录音)对藏族的孩子非常好!很让我们感动!教学水平、奉献精神都是我们的榜样,对我们本地教师有很大的促进。”
男:采访结束张文军执意要送我们出墨脱,路上他似乎看出了我心中急切的叩问。他告诉我援藏期满时,唐山师院多次派人与他们联系,明确表示回唐山可以安排工作,然而他们都婉言谢绝了!张文军说:“(录音)西藏的教育与内地相比差距太大了,我们不甘心呵!虽然援藏期满了,就这么回去对不起西藏的孩子们,大家一商量都不回去了!就在这儿扎根了!因为西藏还是缺教师,西藏需要我们,西藏的教育需要我们。”
女:车到林芝我们看到路边有很多卖瓜果蔬菜的商贩。
〔过往车辆声〕
问:“老乡,这西瓜怎么卖的?”
答:“两块钱一斤。”
问:“你是藏族吗?”
答:“我妈是藏族,我一直在四川老家。”
问:“现在怎么回来了?”
答:“现在西藏发展快嘛,这是这儿大棚里长出的西瓜,已经卖到四川去了!还有青椒、西红柿,要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带点回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