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广播专题评析示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里展现出的完全是一派温馨、宁静与祥和的气氛,紧随其后的却是描叙纠纷兴起的带着火药味的文字。作者这是有意为之,前面的文字越是平静与温馨,就越能够反衬出后面火药味的浓重与热烈。

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称晕染。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这个广播作品也很善于渲染。在这场纠纷刚刚开始的时候,就一再介绍瑞士制表工艺的发达与先进。如其中提到:“业内人士都知道,瑞士在几百年的制表历史中,几乎掌握了全部顶尖技术,并形成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中国钟表行业的产品研发稍有疏忽就会被诉侵权。十几年来每届钟表展上都有中国企业被投诉,轻者罚款,重者被诉诸法律程序,而且中国企业至今没有一次胜诉的记录。”此类句子,为这场纠纷渲染了一种凶多吉少的气氛,使节目更显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此外,作品中关于时钟走动的几次描摹,也颇耐人寻味。如:“伴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海鸥集团所有技术人员的心既紧张又忐忑,虽然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但能不能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侯桂林突然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偌大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听见钟表‘滴答滴答’的声响。”虽然时钟的响声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但体现出来的都是时间的紧迫和人心的紧张。而且,本节目原本就是围绕着钟表而展开的,这可以让听众对节目中出现的钟表滴答声多了一层联想和解读。

作品二:

追逐太阳的青春

程锐肖玉贾丽娟郁立东

〔风声、经幡飘动声〕

(现场同期声)

各位听众:

我是唐山电台的记者程锐,我现在是在西藏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向您做报道,这次我要报道的是1995年到1998年唐山师范学院15名来西藏援教的大学生,他们的援教期限同为8年,到今年的6月份距离最后一批大学生入藏援教刚好过去了8年,也就是说他们全部援教期满了,而家乡人民也始终在牵挂着他们,期盼着他们回来。

米拉山口是我要采访他们的必经之路。现在我的呼吸非常困难,与我同行的朋友告诉我,我的脸色非常难看,嘴唇和指甲都已经变成了紫黑色。我感觉脑袋好像大了好几圈儿,而且特别的晕,我的两条腿软绵绵的,已经不听使唤了。不行了,我要回车里去了,我快要晕倒了。

〔汽车关门声、行驶声〕

〔牧歌〕

男:悠远的牧歌,连绵的雪山,透明的阳光,然而我们却无法领略世界屋脊的迷人风光,心率过速,胸闷气短,针扎般的头疼,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们的采访之路异常艰苦,但是昏沉沉的头脑中我们的叩问却更加强烈。

女:十几年前,唐山的就业环境还相当宽松,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年轻人创造了很多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来西藏呢?他们最长的已在这里工作了11年,最短的也有8年,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守雪域高原呢?这些年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什么时候回家乡唐山呢?

男:我们终于翻过了米拉山口,在林芝一中我们找到了当年唐山师院第一个报名援藏的95届毕业生周兰芸,如今她已是闻名林芝的全国优秀辅导员。

〔读书声〕

问:(录音)“兰芸,当年为什么会选择来西藏呢?”

答:(录音)“就是想干点事儿,不想碌碌无为地混日子,当时受孔繁森的影响比较大,他把生命都献给了西藏,毕业的时侯我就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怕干成一件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女:周兰芸是一位多情多义的姑娘,入藏前一天她悄悄来到血站无偿献了400毫升血,她说,家乡哺育了我20年,没能为家乡做点事就要走了,这点血就算是对家乡人民的一份报答吧!告别母校,告别父母,周兰芸带走了一包故乡的泥土,她说,想家了就摸摸它看看它!

男:然而真的踏上了西藏的土地,他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不是想家而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周兰芸说:(录音)“我反应最重,流鼻血,出不来气,在医院打了半个多月的点滴,一到晚上我就搂着那包故乡的土掉眼泪,特别想我妈!但是我并不后悔,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

女:周兰芸代表援藏的同学们在给母校的回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西藏距家乡很远,却离太阳很近,我们愿以火热的青春追逐太阳,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最神圣的事业!”这15名援藏的大学生分别去了拉萨市、曲水县、林芝的八一镇、墨脱县、波密县、山南的泽当镇和扎囊县,如今他们就像西藏的山一样稳稳地站在了雪域高原,为那里的藏族孩子们传播着知识,带去了希望。

〔讲课声〕

男:这位正在讲课的教师名叫于久永,1996年他与唐山师院中文系的同学也是他的恋人潘丽君一起来到了曲水中学援教。

〔下课铃声〕

(录音)

问:“请问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答:“非常喜欢!”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上课时候,老师很幽默,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问:“你呢?”

答:“我也是,因为老师特别亲切、特别和蔼!”

男:10年前刚到曲水时于久永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说:“(录音):面对这么艰苦的环境,不是说是一天、两天的,我非常失落,也很忧郁。”

男:那么又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录音)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变得脆弱,而是越来越纯净,让我变得坚强、乐观,它能让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我的学生们。当我看到他们的笑脸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我觉得真的是幸福的、自豪的。我真心的感谢西藏!我也永远融入了西藏!”

女:潘丽君告诉我们:“(录音)刚到西藏的时候呵,父母亲非常惦念我,我也很想家,尤其是我妈妈,她想让我能够回唐山,所以呢就让我和于久永分手,然后呢在唐山再重新给我找对象,我也知道父母亲的苦心,他们是想在结婚以后呢,能够让我以两地分居的理由调回去,父母亲是为我好,他们是想让我过得幸福,但是我没有同意!因为我和于久永相知多年,我没有办法舍下我们的这份感情。西藏的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当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能够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回想起一起走过的这十年,我们也经历了沟沟坎坎,也很不容易,但是心里感觉特别踏实,日子过得很幸福!”

女:1997年寒假,他们在曲水中学举行了简单的无法再简单的婚礼,新房是一间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嫁妆是几位藏族女教师编的一支大风铃。为了不给别人增加负担,他们只请了四位留守在学校的同事吃了顿饺子,饺子馅是从曲水县城买来的几根油条做的。

开学的第一天,得知他们结婚的消息,他们带的两个班的学生晚上悄悄地来到他们新房的门前,整齐地站成一排用藏语唱起了这首《雪山阿佳》。

〔歌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