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广播专题评析示例(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张文军:“没想到西藏出产瓜果蔬菜了吧?”

记者:“没想到,没想到呵。”

张文军:“西藏的变化日新月异,这回青藏铁路就要开通了,过去我回唐山最长的一次要走11天。开通以后只要50个小时就到了,再过几年墨脱也会大变样。可以说我们就是西藏10年发展变化的见证人,我们对西藏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男:从渤海岸边的唐山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他们选择了高原,就选择了境界,选择了留下也就选择了奉献,常年高寒缺氧的环境也让他们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指甲凹陷,面色紫红,脸颊浮肿是他们共同的面容,心室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是他们共同的病历。

女:在唐山15名援藏大学生中,97届的李亚一的身体损害最为严重,头发基本掉光,出现了心脏瓣膜闭合不全,导致血液返流,已危及生命。在原始森林深处、雪山脚下的波密县扎木中学工作了8年零6个月后不得不调回唐山。

男:8年的时间李亚一培养了40多名大学生,尤其是他所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的黄健,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这是波密县第一个来北京上大学的藏族孩子,当时轰动了波密。

女:经过多方寻找,我们在林芝职业教育学校见到了已经成为这里骨干教师的黄健。说起班主任李亚一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录音)毕业之后,在上海已经谈好了一个工作吧,但是就想李老师作为一个汉族,内地条件那么好,既然支援到我们西藏,在我们县教书,我为什么不能回来呢?受他影响特别大。我一想,算了,我也回来也做一份他这种事业吧!”

女:如今李亚一已经在唐山十中任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与扎木中学的同事通电话,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西藏。

(电话铃声)

李亚一:“喂,是小曹吗?”

小曹:“亚一,你好!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前两天我跟你说的,咱们学校多媒体教室现在已经调试好了,明天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用了,到时候我们可以用网络聊天了!”

李亚一:“太好了!我真想再回去看看!”

小曹:“就是,回来看看吧!到时候你肯定认不出我们学校了,现在建得可漂亮了!”

李亚一:“好,小曹你要多注意身体!”

小曹:“谢谢!”(电话挂断声)

李亚一:“(录音)每天做梦我想的都是西藏,我特别想念那里的同事,想念我的学生。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我好像把自己的魂都留在那里了。明年我准备再回去一趟,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我还回西藏教书!”

男:无论离开的,还是留下的,离开了又再来的,都再也不能释怀那份对西藏深深的爱,而这份爱就如同火炬传递一样感染、鼓励着他们母校的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唐山师院的郑禾书记激动地说:“(录音)我们用这15名援藏同学的精神教育、鼓舞着我们的学生,从1999年到2006年我们唐山师范学院又有40多名学生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女:距家乡很远,但他们并不孤单。

男:离太阳很近,他们用火热的青春追逐着太阳。

〔《放歌西藏》〕

我们用珠穆朗玛的脊梁,托起那灿烂的太阳

我们用雅鲁藏布的豪放,播撒幸福吉祥

呀拉索,西藏放歌

呀拉索,放歌西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唐山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11月8日同时播出)

青春与奉献的礼赞

这是一个对人物进行报道的广播专题,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物群体。作品讲述了15名大学生援藏期满后,主动放弃回唐山工作的机会,立志扎根西藏的故事。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首对青春与奉献的赞歌。

首先,作品的主题积极向上,催人上进。采编者由衷而热忱地揄扬了大学生们勇于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

西藏位于我国高海拔地区,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汉语教学更是缺乏,国家一直倡导大学生支援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对多数人来说,对此作出响应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篇作品所报道的作为一个集体典型的唐山15名援藏大学生,则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他们共同向听众展示了一种舍弃小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很容易感受到,广播专题的采编者对这个人物群体的赞赏之情是发自内心,并且也是毫不掩饰的。节目一开始,他们就以自己在西藏的亲身感受,表明内地人在西藏环境下的不适与难耐。记者直接在节目中说自己在户外呼吸困难,脸色难看,嘴唇和指甲都已经变成了紫黑色。而且还头晕目眩,双腿疲软,不听使唤。只有躲到车上,才可以稍稍缓解。记者的体验是直接而真切的,不容置疑,那么,这些来自唐山的大学生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边陲生涯,其中的甘苦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经常听到说,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个性飞扬的社会,人生的道路不必整齐划一,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与此相呼应的是,不少人都在放任自己的追求,也在放纵自己的私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言行,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现身。听了《追逐太阳的青春》以后,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一个启示:在今天,或许人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这些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可以区分出上下,辨别出高低。

其次,在表现上,注意发挥故事与细节在传情达意上的特殊功效。

本节目的主创程锐在谈到本节目的制作时,提到了“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传播理念。他说:“‘新闻故事化’,我个人认为指的就是素材的取舍尺度,只有找到故事,也就是找到那些真正能令人为之心动的真实的事,才能写出好新闻;而‘故事人物化’讲的是载体,写人物身上的事,写事是为了写人;‘人物个性化’说的则是新闻作品的内涵、思想性和独特性,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但‘新闻故事化’是基础,是新闻作品成功与否的基石。”[2]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引导下,制作者在这篇专题稿中特别展示了几个真实的故事:第一届唐山援藏大学生离开唐山时悄悄到血站献血,以此作为回报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第二届两名唐山援藏大学生坚贞不渝、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第三届援藏大学生因高原病生命垂危依旧眷恋西藏,眷恋藏族学生的故事;第四届唐山援藏大学生把不满周岁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而自己返回西藏,在藏民族的发源地山南,积极推广汉语,促进民族关系融洽的故事。这样几个故事分别从家乡情、爱情、母子情、民族情来阐述主题,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这个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集体的精神风貌。

在描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又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情感,每一段故事的情感交汇,通过微小的细节来展现,例如95届毕业生周兰芸因为高原反应在医院打了半个多月的点滴,一到晚上就搂着故乡的土掉眼泪;98届援藏大学生王莹,夜里看着儿子的照片,一遍一遍地听回唐山探亲时录下的儿子的笑声,边听边流泪;这些细节表露了援藏大学生的真情实感,令人唏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