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做好社区人口管理(第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总量急剧增长,每年进入城市务工、经商、服务等从业的流动人口已超过数亿。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城市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与出租房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管理服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加强城市房屋租赁管理是题中之意。
(二)社区人口社会救助管理
社会救助是公民因为自然、社会或个人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救助就是体现这一规定的具体制度之一。具体来讲,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法规与政策;二是专项救助法规与政策;三是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
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国务院制定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制度,是我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规范城市低保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了实施办法,对于城市低保中的若干问题做出了规定。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经过实践探索,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该通知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该通知制定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细则。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第二章对最低生活保障作了明确规定。国家面对共同生活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为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流程,确保低保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实施,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
此外,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农村实行五保供养制度。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此改为了“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并从农村扩展到了城市。
四、融入视角下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
(一)制度改革是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融入管理的环境保障
流动人口不论在劳动技能和收入上,还是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与城市社会相适应和融合都需要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过“半城市”现象。在发达国家中,虽然流动人口在居住、生活、社会认同等有和中国相似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遇到中国这样的体制隔离问题。发达国家不断出台一些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使其更好、更早地融入城市社会。如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政府出台廉租房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些“半城市化”人口的居住问题。经过第一代农村移民的“半城市化”生活过程,他们的子女由于享受到与城市其他居民孩子的同等待遇,所以很快就融入城市社会,从而消解了第一代的“半城市化”问题,使得“半城市化”问题没有在第二代身上延续。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分阶段的过程。笔者调查发现,流动人口把自己未来的归属预期定位在城市的,其最关注的利益排在第一位的是“解决小孩上学问题”为66%,排在第二位的是“解决城市户口”为44%,排在第三位的是养老问题为30%。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根本上要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这一方式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改革户籍为核心的各项制度,扩大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空间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根本。流动人口未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城市只是他们获取经济收入的一个暂时栖居地,因此,现代城市观念和城市生活行为对流动群体只是观望和作为参考群体的影响,难以真正内化于心。由此,必须尽快打破户籍制度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社区生活的政策,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从而改变他们的“半城市化”和边缘社会生活的状况。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竞争的劣势以及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缺失所造成的生存边缘性,户籍制度及其附加在其上的社会福利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才能解决。
(二)参与式理念是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融入管理的思维创新
“参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五六十年代逐渐发展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参与”式方式,通过社会成员比较深入的全方位行动参与,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参与式尤其强调社会活动中全体成员在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共同参与。
流动人口社区管理参与是指以流动人口为管理中心,了解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生活的需求、所面临的问题,在为其提供帮助的基础上赋予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同时,流动人口自身本着公共精神参与社区管理事务,推动社区发展和流动人口自身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方式相比,参与式社区管理要求社区内流动人口通过平等参与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内容有哪些?流动人口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社区管理等。参与式社区管理一般由社区管理者(居委会组织实施)将所辖社区内的流动人口登记在册,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了解目前社区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采用具有双向性、趣味性和鼓励性的参与式工具,协调、促进和鼓励社区管理相关方的主动介入,鼓励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融入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融入管理的技术创新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福利,解决并预防社会问题,维护社会正义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以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为目的社会福利服务。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生活既有个人自身困难,如个体的城市社区生活的自身适应能力、心理问题、就业和劳动培训问题、健康问题、家庭贫困问题、子女求学问题等,也有流动人口生活于其中的城市社区生活环境影响问题,如是否被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被社区当地居民接纳融入其中并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活动的成员归属问题,上述问题都是流动人口在城市社区生活时可能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服务:不仅仅根据困难提供直接物质帮助,更注重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调动各方资源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不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生活上的困难,更关注流动人口各方面能力的建设,尤其是流动人口自身的发展动力,这是一种“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会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管理恰恰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管理的社会工作组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大框架下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尊重人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动员社区内外各方资源,为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关注并协助解决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协调城市社区内外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城市社区成为一个和谐、有序发展、宜居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四)社区化多元模式共治是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融入管理的模式创新
结合时代的特点、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以及目前我国各地出现的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依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从“善治”理念出发,构建社区化多元共治模式是流动人口群体管理服务的最佳选择。在这一模式中,所谓多元指的是参与流动人口群体服务管理的主体多元,他们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体,具体而言包括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流动人口自组织、企业组织、志愿者、社区各类相关利益主体如业委会、物业管理单位、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个体等,这些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群体的服务和管理,行使主体性权力。因此,多元共治模式,简言之就是整合社会多元力量促进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协同管理和自主治理的模式。其本质是流动人口群体服务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构建这一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协同共治、通过让流动人口尽可能地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流动人口平等地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等使得流动人口嵌入到所生活的社区,即城市生活的社区化过程,进而使其由陌生的“过客”逐步转化为社区人,实现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从而产生对社区及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必备知识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在人口统计中,将人口户籍登记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省际人户分离和省(市)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其中,前者称为省际流动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长距离流动,后者称为省(市)内的流动人口。
定义: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口迁移是指户籍登记地的永久性改变。而事实上,存在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的规律是:
1。从农村进入城市;
2。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
3。从城区进入郊区(大城市郊区化);
4。进入郊区(郊区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
拓展训练
目前,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艺苑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约有近一百人。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这些孩子初来乍到,在思想认识、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上明显有异于城市孩子,不少孩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使他们显得较为另类、弱势,容易受到歧视。通过社区有关领导研究,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将这些孩子集中到社区里,提供学习场地并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这些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在辅导之余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例如飞行棋比赛、沙画比赛等。这些活动体现出社区对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身心健康的充分关注,对他们生活的充分关心,在看似简单的“聊一聊”“拉一拉”“玩一玩”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问题思考:
请对艺苑社区关心流动人口子女成长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
推荐阅读
1。王玉兰,唐忠新。社区管理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真理。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