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八章 进入大相国寺的领导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发起“清明诵读日”:每年春分之后第三日,全国同步举行公开朗读活动。地点不限于广场、学校、祠堂,甚至可在家中餐桌旁进行。内容不限,只要是个人认为值得留存的真实话语即可。届时,所有录音将汇编成一部“年度声音档案”,封存于千言园地下保险库。

决议通过后,一位来自西北的老教师发言:“我在山沟里教书三十年,亲眼看着课本一年比一年薄,话一句比一句少。现在,我想教孩子们的第一课,就是展昭写的那句:‘你说过了,我就记得。’”

众人动容。

与此同时,京城方面再度震动。

皇帝年迈,太子监国。察言司密报称:“民间借展昭遗稿煽动舆情,已有十余城出现集会诵读现象,更有孩童在学校作文中引用未经审核之语录。”

太子召见心腹谋臣,问策。

谋臣冷笑:“展昭已死百年,何来遗稿?必是伪造。只需公布‘专家鉴定结果’,称其笔迹不符、用词不当、纸张年代错误,便可定性为伪作,令其信誉崩塌。”

太子犹豫:“若真是真的呢?”

谋臣淡淡道:“真假从来不由物决定,而由势决定。只要朝廷认定它是假的,它就是假的。况且……”他压低声音,“就算真是展昭所写,也不能让它流传。因为它说得太真,真到让人坐不住。”

于是,三日后,《京兆公报》头版刊发长文《所谓“展昭绝笔”考辨》,列举七大疑点,结论赫然写道:“此系近年伪造之物,意图颠覆正统叙事,蛊惑民心,应予严查。”

同时,典籍院发布通告:凡持有、传播该“伪稿”者,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停职、取消职称等处分。部分高校已接到通知,要求清查图书馆相关藏书。

然而,这一次,官方的动作并未奏效。

因为在“千人千声”计划推动下,**展昭的遗言早已不再是孤本秘传,而是变成了千万人口中的句子**。

东境小镇的小学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读:“你说过了,我就记得。”

南方渔村的篝火晚会上,老渔民含泪复述:“我叫李三,家住河阳,母尚在,勿忘我名。”

西域驿站的茶馆里,商人举杯高呼:“怕,但我们更怕死后无人替我们说话!”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子弟在学校接触到这些内容,回家追问父母:“爸爸,为什么课本和老师讲的不一样?”

有的家长支吾搪塞,有的勃然大怒,但也有人沉默良久,低声说:“孩子,有些事……爸爸小时候也不敢问。”

裂痕,正在悄然蔓延。

一个月后,京城爆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太医院御医之女林婉儿,年仅十九,参加科举策论考试,题目为《论君民之道》。她在答卷中引用展昭遗言:“尔欺天下耳目,焉能欺万民心?”并直言:“今有察言司监察百家,禁真语,纵虚辞,岂非欲掩耳盗铃?”

主考官震怒,当场撕毁试卷,上报刑部拟以“谤讪朝政”治罪。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数十名学子联名上书,要求重审试卷;三位退休翰林公开支持林婉儿,称其“言虽激切,理实中肯”;更有数百名市民自发聚集贡院门前,手持白纸,默立静候,纸上无字??象征被剥夺的话语权。

太子迫于压力,下令复查。结果令人震惊:林婉儿全卷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唯独这一句触犯禁忌。最终,处罚改为“不予录取,三年内不得再考”。

她站在贡院门口,面对人群,没有哭泣,反而微笑说道:“我不后悔。如果连我说一句话的权利都要靠低头换取,那我宁愿不要功名。”

这句话迅速传开,成为新一代“传灯者”的座右铭。

而在北方边境,一支由退役老兵组成的巡防队,在巡逻途中发现一座废弃烽火台内藏有一本手抄《新断章录》。翻开第一页,竟是展昭画像??并非威武将军模样,而是身穿布衣,坐在灯下执笔写作,神情专注如匠人雕玉。

带队校尉本欲焚毁,却被副手拦住:“将军,您还记得十年前那次边荒饥民暴动吗?就是因为官府隐瞒灾情,逼得百姓吃树皮。那时若有人敢说真话,何至于死三百人?”

校尉怔住,良久,将书收进怀中,低声说:“带回去……给弟兄们轮流看。但别让人知道。”

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

有人开始在自家门楣刻字:“此处许说真话。”

有书商用双层灯笼,在烛光映照下显现出隐藏文字:“官话半真,私语或实。”

甚至有工匠打造了一尊铜钟,铭文表面歌颂盛世,背面却用细如蚊足的小字刻满冤案名录,悬挂于寺庙檐下。每逢钟响,风动字显,宛如天谴。

察言司疲于奔命,查封一批,又冒一批;抓一人,十人接续。他们终于意识到:**这场战争,他们赢不了**。

因为敌人不再是某个组织、某本书、某个人,而是一种觉醒??一种“我也可以说话”的意识,已经在亿万人心中生根发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