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2章 游子归家此心通达(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回家,一个充满了幸福的词语。

回,代表着游子的归来;

家,代表着温馨的港湾。

当齐政的马车,在府门前缓缓停住,走下马车的齐政,望着眼前久违的府门和迎上来的门房,微微一笑,迈步走了进去。。。

哒、哒、哒。水珠从屋檐坠落,敲在青石板上,节奏如心跳,不疾不徐。

柳念站在守梦庐的廊下,望着那片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石地,仿佛看见了无数脚步踏过岁月留下的印痕。三年前他初来此地时,这院子还荒草丛生,蛛网封门;如今檐角已挂起十二面杂音鼓,随风轻响,如同亡魂低语化作的钟声。每一面鼓里都藏着一段不能遗忘的声音??有母亲临终前唤儿的名字,有战俘在矿洞深处唱出的乡谣,也有老臣跪在冷宫外,一遍遍念着“陛下,我对不起你”。

可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真言法》颁布不过七日,朝野震动远超预期。太庙那一声鼓响,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所有被锁住的嘴。长安街头巷尾,茶肆酒楼,人人议论“倾诉日”,连贩夫走卒也敢拍案而起:“我爹当年被征徭役累死,官府说他是病故,可我知道不是!”更有边关老兵携残肢登台,播放共情瓮录下的阵亡将士遗言,控诉兵部虚报战功、克扣抚恤。一时间,全国八十九处分院昼夜不息,录音、整理、上报,纸张堆得比人还高。

但与此同时,暗流也在涌动。

昨夜三更,守梦庐西墙被人凿开一道裂口,两枚音核被盗,现场留下一只黑羽??那是前锦衣卫“夜枭营”的标记。赵沉舟带人追查至城南废窑,只寻得半具焦尸,面目全非,怀中却紧紧抱着一块刻着“裴”字的铁牌。柳念亲自验看,认出是裴烈旧部中负责焚毁证据的“火判官”余九渊。此人三年前投诚,归隐务农,怎会突然现身行窃?又为何惨死?

“有人在灭口。”阿禾咬牙道,“而且手段狠绝,不留活路。”

柳念沉默良久,将那枚残牌收入袖中。他知道,这不只是针对守梦庐的袭击,而是一场更大反扑的开端。那些曾借谎言上位的人,不会甘心让真相成为律法。他们要的,是重新把声音塞回喉咙里。

翌日清晨,太子遣使送来密函,仅八字:“风起于青萍之末。”

柳念冷笑一声,提笔复信:“那就让它刮到天崩地裂。”

午后,他召集核心渡音使议事。除原有成员外,新增四人:一位是从北境矿场逃出的奴籍少女,胸前铜牌尚新;一位是岭南巫祝,能通古语,专司解读西南夷民碑文;另两人则是原属左相陈文昭门下的文书与账房,因不堪良心折磨,携二十年贪腐账册投奔守梦庐。

“我们不能再被动回应。”柳念立于堂前,目光如刃,“接下来,主动出击。我要你们分头行动??阿禾带队赴幽州,调查当年永宁寨族人流放路线及死亡名录;赵沉舟深入岭南,联络三十六峒长老,核实地脉图之争始末;其余人等,梳理近三年共情瓮记录,找出十桩最具代表性的冤案,编纂《真言十鉴》,五月十五前呈送内阁公议。”

话音未落,门外忽传急报:成都分院遭纵火,三名渡音使重伤,共情瓮损毁一面,所幸核心音核提前转移。

众人哗然。

“又是火。”柳念低声喃喃,眼中寒光乍现,“他们怕的不是哭声,是录音。”

当夜,他独坐灯下,翻阅《梦辞录?补遗卷》。指尖滑过“阿?”二字时,忽然顿住。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共鸣笔??此物由音核碎片炼制而成,唯有至亲或执念极深者遗留之物触碰,才会泛起微光。他将笔尖轻点那名字,墨迹竟微微震颤,继而浮现出一行此前从未出现的小字:

>“娘说,若有人记得我的名字,请替我问她一句:你还记得山槐花开了吗?”

柳念心头剧震,几乎握不住笔。

这是什么?是阿?的执念残留?还是……她的亲人仍在人间?

他立刻召来岭南使者莫笙,此人精通西南巫音,擅长解析潜意识波频。经其调频共振,果然从原始录音中剥离出一段极细微的背景音??那是女人哼唱《归土谣》的片段,声线虚弱却温柔,与阿?记忆中的母亲完全吻合!

“她在世。”莫笙断言,“而且离黑石岭不远。可能是当年被迫分离后藏身深山,靠采药为生。”

柳念当即下令:“明日启程,重返黑石岭。”

临行前,他去无名碑前焚香。月色清冷,野菊摇曳,仿佛有谁在耳边低语。他轻声道:“若你还活着,我就带你回家。”

三日后,队伍再入深山。

山路比上次更加泥泞,暴雨连绵不止。途中偶遇一群迁徙的猎户,听闻他们是永宁寨幸存者的后代,柳念便上前询问是否知晓“山槐花”之事。一名老妪怔住,颤抖着指向东南方向一处悬崖:“那边有个山洞,二十年来常有个女人在那里种花……她说,那是她女儿出生那年开的第一朵。”

众人循迹而上,终在一隐蔽岩穴中发现一间茅屋。屋前果然种满山槐,白瓣细蕊,在风雨中倔强绽放。屋内无人,但灶台尚温,墙上挂着一幅炭笔画??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牵着母亲的手,背景是烧毁的寨子,天空飘着灰烬般的雪。

阿禾眼尖,发现床底压着一本破旧日记。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

>“吾女阿?,生于春三月,取‘草木初生’之意。愿她一生自由,不囚于墙,不惧于言。若我不得见其长成,望有仁者代我抚其发,告其名未忘。”

字迹娟秀而坚定,署名为:兰枝。

正是当年永宁寨医婆,在共情瓮中留下证词之人!

“她还活着!”赵沉舟激动道,“我们必须找到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