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游子归家此心通达(第2页)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犬吠与马蹄声。不多时,十余名黑衣人自林间杀出,手持弩弓,直扑茅屋。为首者蒙面,腰佩御前侍卫制式短刀。一场激战爆发。守梦庐众人虽有防备,但地形不利,加之雨滑难行,很快陷入苦战。关键时刻,崖顶忽然滚下巨石,砸断敌军退路,紧接着,一道瘦削身影自雾中跃出,手持药锄,动作迅捷如豹,转瞬之间已击倒三人。
那人摘下斗笠,竟是个年近五旬的女子,面容憔悴却眼神锐利,额角一道疤痕贯穿眉骨。
“兰枝?”柳念惊呼。
女子冷冷扫视战场,最终目光落在日记本上,身体猛然一颤。她缓缓跪地,双手捧书,泪如泉涌:“这是我写的……你们……真的找到了?”
柳念蹲下,轻声道:“我们不仅找到了你,也听见了阿?的声音。她在共情瓮里说:‘我想回家。’”
兰枝仰天恸哭,声如裂帛:“二十年……我每天都在等这句话!我以为她死了,我以为所有人都忘了她!可你们……你们真的把她的话带回来了……”
那一夜,众人围坐在茅屋中,听着兰枝讲述过往。
原来当年官兵围寨,她因外出采药侥幸逃脱,归来时只见焦土与尸骸。她在废墟中扒了一整夜,终于在一口枯井边摸到女儿的绣鞋,却再找不到人影。后来才知,阿?被当作“逆种”送往北方育婴坊,专供贵族试毒或劳役。她一路追踪,却被锦衣卫截获,险些处死,幸得一名老太监暗中相救,藏匿于此。
“我不敢死。”她说,“只要我还活着,阿?就还有娘。只要我还记得她,这个世界就不能假装她没存在过。”
次日清晨,柳念郑重承诺:“我们会查清育婴坊档案,动用全国共情瓮网络搜寻阿?残存意识。若有哪怕一丝痕迹,我们都要让她安息,让你母女重逢于魂途。”
返程途中,消息传来:礼部侍郎之子在倾诉台上公开身份后,引发连锁反应。已有七名朝廷命官承认私通夷女并隐瞒子嗣,请求恢复其子女族籍。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人竟是左相陈文昭的庶弟,曾任边关税吏,因勾结外商牟利被贬,其妻正是永宁寨乌桑寨长之妹!
陈文昭勃然大怒,连夜上奏弹劾柳念“煽动伦常之乱,破坏宗法秩序”,并要求查封所有渡音使记录,称其“蛊惑人心,动摇国本”。
然而,这一次,连皇帝都没有立即回应。
五月初十,新帝突然驾临守梦庐。
百官震惊,百姓沸腾。天子步行入院,未带仪仗,只着素袍,手持一支白菊。他在无名碑前驻足良久,亲手献花,然后转身对柳念说:“朕想听听死者怎么说。”
柳念领其步入主厅,启动最古老的共情瓮??此瓮以千年阴沉木为壳,专用于承载帝王级执念。当音核缓缓亮起,一道苍老而悔恨的声音响起:
>“我是先帝。我下令屠寨,只为夺取地脉图中记载的银矿。裴烈劝我三思,我说:‘乱臣贼子,杀尽便是。’可当我看到三百具尸体堆在山谷,一个小女孩睁着眼看着我,嘴里还在喊‘叔叔’……我才明白,我不是天子,是屠夫。我用谎言统治天下三十年,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敢直视我。若时光可逆,我宁愿做个樵夫,也不做一日皇帝。”
满室寂静,唯有雨打窗棂。
新帝双膝跪地,伏地痛哭:“父皇……儿臣今日立誓,绝不重蹈覆辙。”
当日黄昏,圣旨下达:
一、即日起,废除“夷籍”之称,凡西南三十六峒子民,皆为大胤正统百姓;
二、永宁寨冤案正式平反,追赠乌桑“忠义侯”,全族灵位入忠烈祠;
三、设“真相巡行团”,由柳念领衔,持玉玺副本巡游全国,受理百年积案;
四、凡隐瞒血缘、歧视混血者,无论官民,一律削爵夺职,永不录用。
诏书传遍九州,万民称颂。
而就在第五道圣旨发布的当晚,长安东市一名乞丐突然登台,播放一段尘封录音。那是二十年前一位被处决的谏官临刑前的遗言:
>“我知今日必死,但我仍要说:裴烈无罪。他劝陛下勿兴兵祸,拒纳贿赂,整顿吏治,何罪之有?真正该斩者,是那些躲在幕后,用百姓性命换金银权位的小人!”
录音结束,全场死寂。
片刻后,一名白发老妇踉跄上前,颤声道:“我是他的妻子……这二十年,我靠缝鞋为生,不敢提他的名字。今天,我来了。”
她从怀中掏出一枚断裂的玉簪,正是当年夫妻定情之物。
第二天,裴烈墓前香火如海。
柳念站在山顶,望着山下灯火连城,仿佛看见千万颗心正在苏醒。他取出苏挽霜留下的玉佩,轻轻摩挲“信其所言”四字,低声说道:“你看,他们终于敢说了。”
雨,依旧下着。
哒、哒、哒。水珠从屋檐坠落,敲在青石板上,节奏如心跳,不疾不徐。
可这一次,柳念知道,这声音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