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代善 阿耶就是个躺赢狗我才是八旗战神(第1页)
祖大寿的异常举动在惊诧友军的同时,也让阿济格他们吓了一大跳。这原本只是双方骑兵试探性的对射,哪有骑兵一上来就血腥肉搏的啊!阿济格还是记得代善交给他的任务的,可他悲哀地发觉自己似乎跑不了。
满桂还。。。
夜阑人静,乾清宫的烛火仍如白昼般明亮。朱由检独坐案前,手中握着一卷《资治通鉴》,却久久未曾翻页。他的目光落在窗棂外那轮冷月上,仿佛在与天地对视。王承恩轻步进来,捧着一碗热粥:“陛下,已过三更,该歇息了。”
“朕睡不着。”朱由检低声说,“骆思恭死了,死得蹊跷。他一生忠于朕,连魏忠贤都不敢动他一根手指,如今却死在太原一间密室里,血书未解,虎头印重现……这不是刺客,是宣战。”
王承恩垂首不语。他知道,皇帝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骆思恭之死,不只是一个东厂提督的陨落,更是“影朝”沉寂多年后的第一次反扑。那个曾操控万历后期朝局、毒杀泰昌帝、逼死三皇子的隐形帝国,并未随魏忠贤一同灰飞烟灭??它只是蛰伏,在暗处织网,等待时机破茧而出。
朱由检缓缓起身,走到御案旁的铜镜前。镜中映出一张疲惫而坚毅的脸,眼窝深陷,鬓角斑白,可那双眸子依旧如寒星般锐利。“朕登基以来,诛阉党、肃贪官、改弊政、联蒙古、平东南、击建州……自以为天下渐定,民心可用。可现在看来,真正掌控这江山的,或许从来不是坐在龙椅上的这个人。”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如雷鸣前的寂静:“而是那些躲在史书背后、藏在奏章夹缝里的‘他们’。”
王承恩心头一颤。他知道“他们”是谁??是百年来盘踞科举、垄断言路、代代联姻的士族门阀;是借清议之名行挟制之实的江南文人群体;是那些嘴上说着“为天地立心”,背地里却操纵赋税、包揽词讼、豢养私兵的乡绅巨宦。他们不需要兵权,因为他们掌握着人心的解释权;他们不怕雷霆手段,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让暴君变成昏君。
“赵九渊查到了什么?”朱由检忽然问。
“回陛下,”王承恩压低声音,“骆思恭临终所画符号,经钦天监老监正辨认,乃是失传已久的‘艮兑错位’卦象,主‘阴侵阳位,臣僭君纲’。更可怕的是,此卦唯有在冬至子时,北斗倒悬之际方可现形,寻常占卜绝难察觉。能用此符者,必通秘术,且身居高位。”
朱由检冷笑一声:“难怪魏忠贤当年能一手遮天。这些人不仅懂权谋,还信鬼神,把朝廷当成了炼丹炉,把百姓当成了祭品!”
他猛地转身,抓起朱笔,在黄绫上疾书:“即日起,彻查全国道观寺庙,凡有道士僧人擅演天文、妄谈国运者,一律收押问罪;所有涉及皇家祭祀之事,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共审,不得由方外之人主持。”
写罢,他又加一句:“另,命锦衣卫重启‘天机簿’档案,调阅万历三十五年以来所有异常天象记录,尤其是与官员升黜、政变传闻相关的部分。”
王承恩领旨欲退,却被叫住。
“等等。”朱由检望着窗外飘起的小雪,“你说,骆思恭为何要去太原?”
“据报,他是追查‘清流会’资金流向时,发现一笔巨款经晋商旧线转入五台山某寺院,疑似用于供养一批流亡官员。他亲赴查证,结果……”
“五台山?”朱由检眯起眼睛,“又是山西。均田册推行最猛之地,也是士族根基最深之处。哼,他们怕了,所以先动手除掉朕的耳目。”
他沉默片刻,忽然道:“传旨卢象升,暂缓整编水师,速派一支精兵秘密北上,以剿匪为名进驻雁门关,监视五台山周边动静。再令孙传庭抽调三千边军,伪装成商队潜入太原城,布控要道。”
王承恩心头震动。这是自洪武以来从未有过的军事调动??不经兵部调令,不走驿传系统,完全绕开文官体系的“黑令”。一旦泄露,必将引发朝野哗然。
“陛下,此举恐遭非议……”
“非议?”朱由检冷冷一笑,“等他们议论完,朕的头早就挂在菜市口了。告诉卢象升和孙传庭:凡遇可疑人物,格杀勿论;凡见异动,先斩后奏。朕宁可背负暴君之名,也不做亡国之君!”
翌日清晨,紫禁城笼罩在薄雾之中。早朝刚毕,内阁大学士李建泰出列奏事:“臣启陛下,近日民间流传一首童谣,曰:‘日月无光,虎头吞羊;金殿崩裂,白衣称王。’街头小儿皆能诵之,恐有妖人煽惑人心,请严查禁绝。”
朱由检端坐不动,只淡淡问道:“你是说,有人借童谣造势,意图动摇社稷?”
“正是。”李建泰叩首,“此等谶语,向来为乱臣贼子所用。请下诏禁止民间私撰歌谣,违者以谋逆论处。”
殿中一时寂静。众臣屏息,等待皇帝裁决。
谁知朱由检竟轻轻笑了:“李爱卿,你可知上古之时,圣王为何要采风?”
“这……”李建泰一愣,“乃为察民情也。”
“不错。”朱由检站起身,缓步走下丹墀,“《诗经》三百篇,哪一篇不是来自田野巷陌?周公制礼作乐,靠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听万民之声。如今你们却要因一句童谣,堵天下之口?”
他环视群臣,声音陡然转厉:“朕问你们,什么叫‘日月无光’?是不是这些年天灾频发,百姓看不到希望?什么叫‘虎头吞羊’?是不是你们这些当官的,像豺狼一样啃食黎庶膏血?至于‘金殿崩裂’……嘿嘿,若真到了那一天,也不是因为几句童谣,而是因为朕这个皇帝失德,百官渎职!”
满殿噤若寒蝉。
朱由检回到龙椅,语气稍缓:“传朕旨意:从今日起,京师各坊设立‘民意箱’,百姓可匿名投书,诉冤情、谏政事、评官员。每月初一,由司礼监汇总呈览。另外,《京报》增辟‘童谣录’专栏,将各地流传的民谣全部刊载,供朝臣参详。”
散朝之后,李建泰面色铁青地走出太和殿。一名年轻给事中快步跟上:“老师,陛下如此纵容流言,岂非助长妖氛?”
李建泰冷笑:“你以为他真是为了纳谏?他是要把水搅浑!让所有人都看得见,哪些人最怕童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