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再现心理现实主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章“再现”——心理现实主义

第一节心理现实主义的理性扫描

将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作为主要对象,借以艺术地反映社会与人生的创作方法或趋向,可统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在艺术作品中,反映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中外,均古已有之。像我国屈原所作之《离骚》,可以说通篇就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像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则更可以视为“意识流”的开山之作了。

西方也如是: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对那位丹麦王子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在《李尔王》里,老王在暴风雨之夜的那段著名的独白等,均非常重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并因这种刻画而使作品大生光彩。

不过,在这里所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则专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以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要展现内容的艺术方法(或曰趋向)。

19世纪末期以来,工业化社会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位置、人际关系、生活内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各种“形而下”与“形而上”的难以逃避的现实问题,自然要逼迫人们不能不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刻乃至痛苦的思考、寻觅、反省、抉择。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理性探讨、对人们主观精神的艺术性展示,就必然应运而生了。

“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根基,最早可以溯源至19世纪后期“非理性主义”的出现,比如尼采(1844—1900)“唯意志论”的、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否定人的理性的学说;比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不能靠理性来认识事物,只能靠直觉、即绝对排斥分析的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来认识事物——直觉主义,等等。而有直接影响乃至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当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1842—1916)“意识流”的提出与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法”的创立。

威廉·詹姆士在其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中,最早提出“意识流”一词,以后又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发挥,他不同意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的“感觉元素”说,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衔接的东西,它是流的”;人的意识“并不像切成碎片的那样来表现自己本身”,用“像‘锁链’或是‘贯串’这样的表达方式根本无法表达意识的本来面貌,形容意识的最自然的比喻是‘河’或是‘流’。此后,我们说到意识的时候,让我们把它叫做思想流或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1]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法”则是对19世纪精神病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肉体派”的一种反抗,他认为有些心理错乱的脑部损害是不能发现的,必须从病人的心理状态中去发掘。他试图通过“自由联想”调动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系列不受理性约束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把一系列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揭示出来,从而发现致病的“情结”,进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他更提出了著名的“性本能”学说,他将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性欲的冲动,而文艺创作的动因当然也就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需要寻求出路的一种精神活动”了。

詹姆士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很快便在艺术创作领域获得反响。比如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百村(1880—1923年)在他著名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就借用了上述学说,提出通过艺术来发掘隐埋在人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潜意识:“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学的根底,而其表现方法乃是广泛的象征主义。”[2]鲁迅先生对他能够融合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从理论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文艺创作要表现潜意识的主张,加以赞扬,并认为这是一个创见。

在上述哲学与文艺学论述的基础上,自20世纪初以来,在文艺创作方面,涌现了鲜明的“内向化”、以人物内心状态为主要反映对象的艺术潮流,像“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以及“新小说”等。这些以文学为主的艺术流派,对同期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创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比如有些小说家本身便兼有小说家与电影编导的双重身份,如新小说派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罗布-格里耶等。

因此,在介绍电影范畴内的“心理现实主义”体现时,有必要先扫描一下相关的文学艺术流派。

“意识流”文学——

在介绍“意识流”文学之前,有必要辨明一点:“意识流”确属于现代主义的一支,而人们往往将现代主义与“表现”混为一谈。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认为“意识流”当然应属创作方法中的“表现”范畴。这,其实有大谬误在——现代主义的提法,主要是概括其人文哲学范畴的内蕴,而非指创作方法上的雷同。因此,“意识流”尽管发轫于现代思潮中,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美学品格,因它以另一种形式、也要求在艺术品内必须体现“生活真实”,所以只应归入“再现”的总体范畴中。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欧各国。它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了传统文学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意识过程,特别是潜意识过程。

“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着重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如第一个意识流小说家、英国的陶罗赛·瑞恰生就提出让“沉思默想的现实”“独立发言”。意识流作家们认为:创作对作家而言绝不是从外部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外部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不能由作家包办一切,而主张“作家退出小说”,并取消传统小说中必不可少的故事情节,要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意识流文学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复杂而微妙的意识活动来发挥它的艺术感染力。而读者也只有在人物意识流动的过程中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验现实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

第二,“自由联想”。确实,人在外界的刺激下,头脑总是在不断地感知着、回忆着、思考着、想象着,各种意识错综复杂地在头脑中迅速地不断闪现,而且,从一个意识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意识状态,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们很难清楚察觉的。因为这些“联系”遵循的不是形式逻辑,而是一种想象逻辑。弗洛伊德认为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最能发掘人的隐秘的动机——潜意识活动。因此,意识流作家们在运用“自由联想”时,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使人物的各种意识无秩序地随意在头脑中跳跃、闪现,从而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示得突兀多变。

第三,时序相互倒置、相互渗透和多层次结构。意识流作家从亨利·柏格森那里吸取了“心理时间”理论,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间”即是指在人的内心深处,各个时刻互相渗透、不断流动,要充分表达人物的内心体验,用一般时间序列已不能适应,而需要把过去、未来和现在各个时刻互相倒置、互相渗透。这一点,对意识流文学在时间处理和结构安排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四,内心独白。既然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人物直接展现其思想意识,传统小说中那种靠作者从旁叙述的方法就不再适用。因此,意识流作品中常常大量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呈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一种是间接的第三人称的独白。

“意识流”既可以作为整个篇章的结构方式,也可以作为某一“联想中心”的表达手段。前者,如英国小说家沃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小说通过一个妇女把墙上的蜗牛当成一个斑点,并以此为跳板,展开了广泛的联想,让头脑中意识自由流动——由斑点想到戏剧家莎士比亚,想到人生是多么动**不安、难于预测,想到法庭上打官司的程序……经过一系列的联想后,女主人公的意识又流动回现实中墙壁的斑点上。使读者通过上述一系列联想,对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的外部世界,产生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小说全篇的写作目的。

后者,像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展示主人公毛莱联想的一段文字: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刚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子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眠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起来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作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蝴蝶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样的……

用以上这一段文字,作者描绘了毛莱在睡意蒙眬意识恍惚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她想到起床的时间还早;联想到习惯于早起梳理发辫的中国人;又联想到早晨的钟声和隔壁那个使她心烦的闹钟;她想到离起床时间还早,就试着数一二三四五看能否睡得着;从“一二三四五”联想到星星一样的花朵;又联想到她龙巴街旧居墙上糊墙纸的花朵和丈夫送给她的裙子上的花朵……

上述原文与“译文”对照,就可以看出:原文固然没有“译文”的明白易晓、一目了然,但“译文”也难有原文的个性突出、情绪形象与内心世界的逼真,而总有“隔一层”的感觉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意识流”的优越处,也可看到它伴其优越而同在的“自然杂乱、不易梳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化,传统的单线条发展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的纯外在体现,已不能充分表现现代生活与立体地展示现代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艺术展示的方式,“意识流”不无积极意义。

但必须指出:

我们这里所说的作为艺术展示方法的“意识流”,应与纯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流”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借用后者的“流动特色”,以更真实自然地体现人物形象,因而是一种艺术学范畴里的“意识流”。它尽管具有灵动自然、无所羁系的“表面”,却仍不失既定主旨与大致流向所规定的“内质”。某些意识流作家却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而过于强调意识的非理性和无逻辑,进而在艺术作品中极力渲染人物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不加选择与节制地一味展示猥琐、颓废、堕落、色情、变态、神经错乱等心理;在具体行文中,则过于追求扑朔迷离、朦胧晦涩、隐秘幽深……将艺术表现的“意识流”方法(或曰风格)完全混同于心理学(乃至精神病学)意义的“意识流”。结果,因“过犹不及”,就将本来的优点扭曲变异,“东施效颦”反成赘疣了。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它也是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为基础,否认理性的作用,否认客观现实,而追求“超现实”——着力开发人的心灵秘密及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它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试图改变之;它也不满于其他一些文学流派逆来顺受的消极、无所作为的态度,而要以新的文学精神表现一种强烈的反抗。“超现实主义”认为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很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人的本质需要的强制,都是一种桎梏,只有彻底抛弃、打碎它们,才能使精神获得自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