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写实主义作品的实证分析(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写实主义作品的实证分析

写实主义的影片,众所周知的如20世纪40年代后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温别尔托·D》、《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等,均可例证。

而写实主义风格的影片远不止于此。

为使读者对写实主义的作品有更普遍认知,下面先介绍一部香港影片、拍摄于1984年的《似水流年》——

春雨濛濛,一辆长途班车在岭南一条红黄色公路上,颠簸开来。车内坐着一位中年香港妇女,她眼神茫然,满脸忧伤。她叫姗姗,在海外漂泊多年,在事业、婚姻上都不顺利,与妹妹也正闹着遗产纠纷。这次是因奶奶去世回大陆奔丧的。

田野上的泥泞小路。姗姗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推车的男子叫孝松,是姗姗青梅竹马的好友。孝松与姗姗一边说话一边往村里走。道路越来越泥泞,姗姗索性跳下车。他们并肩而行,目光偶尔相遇,都有点不好意思。孝松告诉姗姗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小孩,妻子阿珍是小学校长,今天去县上领奖,所以没来接她。姗姗意识到孝松对目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姗姗在忠叔的陪同下走进年久失修的祖屋。她看见挂在墙上的镜框。奶奶遗照放在中央,旁边是一连串爸爸的生活照。她的目光不敢久留。在屋角她发现一只小藤箱。打开积满灰尘的箱盖,里面尽是她还是小孩时用过的东西,还有一只与孝松等童年朋友玩过的纸蝴蝶的竹架。姗姗感慨良深,她坐在古旧的梳妆台前,提笔给妹妹写信:“我现在回到了我们一起长大的地方……走出去、走回来,已经20年,但我一回头,就好像仍看见你睡在我的背上。现在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亲姐妹有什么话不好说,非要闹官司呢……”

姗姗见到了领奖回来的阿珍。她们沉浸在童年的友情之中。一个晚上,姗姗与阿珍谈心。她们搂抱着,似乎又回到了20年前。阿珍突然问:“姗,请问你爱人的尊姓大名?”姗姗大笑:“我爱人没有,老公也没有!”她又用夸张的动作搂一下阿珍:“能这样的男朋友却不止一个。”阿珍大惊:“都这个年纪了,你不要家庭,不要孩子啦?”姗姗一下沉默了,满眼泪水,之后,委屈地抽泣起来……

阿珍下班回家,发现丈夫在用姗姗送的猪肉干包装纸折叠花蝴蝶,顿时有了醋意:“一张花纸就迷住你啦,我看她对你的影响可不小啊!青梅竹马哟!”孝松尴尬地苦笑:“我们三个都是青梅竹马嘛!”他赶紧将纸蝴蝶扔在地上:“以后不剪就是了。”阿珍见丈夫讨饶,便不再说什么,疲乏地坐下……

姗姗告诉阿珍,自己堕过两次胎:“第一次不小心。三个月了,孩子拉出来血糊糊的一块,我好难受,像杀了个亲人似的。第二次跟另一个人又有了……”听得阿珍一阵阵发冷。姗姗羡慕阿珍生活的安乐,阿珍叹息地说:“安乐?不过,有时候又觉得安乐得像菜里没放盐一样。”

阿珍开始同情姗姗,她对孝松说:“姗姗真可怜,在外面不好过。”阿珍有意让丈夫单独去安慰她。孝松走进里屋,直愣愣像背书一样对姗姗说:“姗姗,你在外面的遭遇是很不幸的,我和阿珍表示同情。请你不要灰心丧气,这里的大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的,欢迎你随时回来……”姗姗受不了这样的安慰,一推门出去了……

姗姗出资和阿珍带着家乡小学的学生到广州城里参观。孩子们第一次进大城市,又好奇,又兴奋。阿珍陪着姗姗住在大酒店。谈话中,姗姗知道是阿珍让孝松来安慰自己的,更觉伤了自尊,她大声道:“你别搞错了,我不是来讨男人安慰的。我不是男人养的!每个铜板都是我自己赚来的!现在不是男人挑我,是我挑男人哪!你生活太淡,把我当盐哪?!”阿珍也生气了。姗姗又缓和下来,忙着给阿珍化妆、拍照。一张漂亮的照片出来了,阿珍却赌气离开了酒店,与学生们去住招待所。姗姗并不留她。

阿珍看到姗姗给孝松买的水鞋,有意奚落孝松,终于激得这个老实汉子发了脾气,竟说出了“离婚”二字,一推门离家出走了。吓得阿珍顿时哭了,此时,家里的良种猪又跑了,她打着手电哭着跑出去,不知是去找孝松,还是去找猪。正当她在半路上向忠叔哭诉时,孝松抱着母猪回来了。阿珍擦把眼泪,赶紧跟丈夫进了屋……

唐公、汉公是一对孪生兄弟,年轻时跑到海外打工,如今90多岁,叶落归根回来定居,还在家乡盖起新楼。年近古稀的超伯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宁愿终老故乡,也不愿当移民。超伯得病死去了,姗姗和全村人一起参加了他的葬礼。人们默默地向归去的老人致礼,神情悲切……

姗姗与妹妹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妹妹在电话中依然语言尖利。姗姗好伤心。她在睡梦中见到奶奶。姗姗大叫一声“奶奶”,满脸泪痕。

走出家门,在鱼塘边遇到忠叔正提着马灯巡塘,便诉说了自己的梦。忠叔平和地说:“噢,我常见的。也常见你爸。”又笑笑:“好人是不会死的。”

姗姗要回香港了。在渡口,阿珍来送行。船来了,阿珍伸出了手:“孝松要抢插,不能来送你了。”姗姗让阿珍趁年轻带孝松去广州玩玩:“再不去就变老太婆了!”阿珍笑着说:“我变老太婆,你也是老太婆啦!”姗姗乜斜她一眼:“那你就放心喽!”

两人都笑了,笑后又沉默起来。阿珍突然哭了。姗姗鼻子一酸,也想流泪,但终于忍住了,她缓缓地转过身,走向渡船……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编织故事情节,也没有紧锣密鼓地设计矛盾冲突,普通的人、寻常的事、漫然的生活流程、委曲的情感波纹、散淡的人生画面……绝无一点“耳提面命”的牵引,而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影片既定的情境之中。然而,又正因为它的普通、寻常、散淡,也便更具有了广泛的、普遍的人文涵盖,也便承载了多义、多向性的生活情致与某种“形而上”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哲理内容。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它向观众所呈现的一切,都有着确切的现实生活基础,有着明显的时代氛围。它绝不是望空编造的海市蜃楼,而是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它寓深刻于平常之中,蕴浓郁于散漫之内,以似乎“没有典型化的典型化手段”,使影片无造作痕迹地完成了以小现大、以个体寓群体的艺术创作。

通过这部影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写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对认为写实主义就是“自然依实地记录原生态社会人生”的观点,当有清醒地审视、裁判了。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发起“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意大利人,纵使他们在理论上特意强调“即景”、“纪实”,排除杜撰,但在其代表性的具体作品中,却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创作编排与艺术营构。

比如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在保持写实风格的同时,对题旨的确定、情节的设计与典型人物的塑造,都可谓作了精心的安排——只不过“似乎没有”而已——

首先,它有既定的题旨规划:通过一个失业者的具体生活遭遇,展示战后意大利整体的社会面貌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悲惨境况。

其次,它在表面的自然流动中,潜润着作者对情节的艺术编织:主人公安东失业后,为养家糊口,急于找到工作。但失业者众多、工作机会却非常少,他能够如愿吗?……经过奋力拼搏,安东终于找到了一个张贴广告的工作,但有附带条件——他自己必须有自行车。而他已经家徒四壁、两手空空,能买(找)到一辆自行车吗?……倾全家所有,将典当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终于可以上班了,却不料在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被小偷偷走了。没车,不能工作;而为养家又必须工作!怎么办?……安东想尽各种办法去找车。他能找到吗?……他与儿子终于在街上发现了偷车者正与一个老乞丐交谈。小偷跑了,他们追问老乞丐小偷的下落。老乞丐也挣脱而去。父子俩极力追寻老乞丐,却终于被甩掉。小偷究竟在哪?……父子俩身心交瘁,父亲在烦躁中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哭着离开了。安东突然听说一个孩子从桥上落水,大惊!难道是自己的儿子?!……父子俩终于又碰见了偷车的小偷!急追不舍,最后总算追到。却遭到小偷邻居们的围攻与拦阻。安东气极昏倒在地……为了生存,安东决定偷别人的车了。他支开儿子后,刚骑上一辆车要跑,却被车主发现,当场抓住痛打。而这一切,又都被并未走远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安东痛苦且尴尬至极……到底怎么办?他们一家的命运将会如何?饱受痛苦与凌辱的父子俩,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呢?……

看,在表面随意自然的叙述中,其实包蕴着一个又一个悬念、体现着一个又一个冲突,而且总是一波即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所有的小的情节冲突与悬念,又始终包容在一个总体的大的情境(剧情)冲突中。这个大的全剧的核心冲突就是——作为一个失业者,安东们的生活能好起来吗?

最后,本片对人物的塑造,也不是毫无典型化处理的。主人公安东,作为战后的意大利社会现实背景中的一个失业工人,无论他的生活处境、求生挣扎、悲惨遭遇,还是他的性格特征,品质特点,社会品格(质朴、善良、坚韧、正派、无依无靠、孤立单薄……),都有普遍的代表性。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示方面,影片更是通过安东的举手投足、言谈动作、心态表情,乃至外形面貌……都可从中感受到战后意大利劳苦大众(尤其是失业工人)的共同之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