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两栖动物(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牛奶蛙长相特殊,惹人喜爱,抗病力强,人工饲养时寿命可长达15年。它捕食范围宽,只要是吞得下的活体食物,如蟋蟀、蟑螂、面包虫等都来者不拒。

五、奇毒无比的箭毒蛙

你知道吗?我们常在书中读到某人用一种见血封喉的毒箭射杀敌人,这种毒箭很可能就是用箭毒蛙的毒液制作的。

图3-5箭毒蛙

箭毒蛙(图3-5)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它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地的印第安人将它身上的毒液涂抹在箭尖上,再用这种毒箭去狩猎。箭毒蛙的毒液会随着蛙的死亡而消失。印第安人在采集毒液的时候,先将活的箭毒蛙穿在长棍上,放在火边烤。箭毒蛙的皮肤受热后,皮肤上的腺体就会分泌出白色的剧毒**。这时印第安人就拿箭在箭毒蛙身体上来回摩擦,毒箭就制成了。1只箭毒蛙分泌的毒液,可以涂抹50支镖、箭。箭毒蛙身体很小,体重只有1克多,很不起眼。可是只需用上这种小动物身上十万分之一克的毒液,就能使人毙命。正因为有如此特殊的本领,除了人类之外,箭毒蛙几乎没有天敌。

为什么小小的箭毒蛙会奇毒无比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箭毒蛙的毒素是它体表的腺体分泌的一种生物碱。这种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与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非常接近,毒素进入机体之后会和周围神经元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外周神经失去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如果动物被涂抹有箭毒蛙毒液的箭射中,它的意识是清醒的,身体却不听大脑的指挥了,这就是肌肉麻痹,然后是呼吸麻痹,呼吸功能丧失,心肌麻痹,心脏停止跳动,几秒后动物就会死亡。需要说明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找到解这种毒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亚马孙热带雨林,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去招惹箭毒蛙。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血液起作用,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毒液至多只能引起皮疹,而不会致人死亡。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

那么,为什么箭毒蛙自己不会中毒呢?原来,箭毒蛙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其他动物的有一点儿细微的差别。正是这点儿差别,使它的乙酰胆碱受体不与毒素结合。所以,箭毒蛙的毒素对其他动物来说是致命的,对自己来说却是安全的。这是进化的结果。

六、丑陋的两栖动物——蟾蜍

你知道吗?蟾蜍浑身长满了疙瘩,让人看了不舒服。其实它们浑身是宝,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消灭农田害虫也有重要作用。

图3-6蟾蜍

蟾蜍(图3-6)属于无尾目蟾蜍科,其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蟾蜍遍布除波利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和青蛙分别属于无尾目的蟾蜍科和蛙科。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是青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又不善跳跃的是蟾蜍。

蟾蜍科不同种的蟾蜍体形差异很大,最大的巨型海蟾蜍身长可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2。5厘米左右。我国常见的蟾蜍有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华大蟾蜍,它形态丑陋,浑身长满了疙瘩,被人们称为癞蛤蟆。蟾蜍有重要的用途,是多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蟾蜍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蟾蜍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到秋末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白天,蟾蜍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下面,或躲在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才出来活动,在路旁、农田爬行觅食。所以在夏天的傍晚,我们经常可以在路旁田间看到蟾蜍,有时还会不小心踩到它们,被那黑乎乎的样子吓一跳。如果被人碰到,蟾蜍就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全身都是宝。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的内容。

蟾蜍的皮肤上有很多小疙瘩,这是它们的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会分泌白色毒液,凡吃它们的动物,一口咬上,马上会产生火辣辣的灼伤感,不得不将它们吐出来。在医药上,这些毒液就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酥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等疾病。近年来,人们发现蟾酥还有一定的抗癌效果,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癌。我国除自用以外,每年出口蟾酥超过2500千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日本以蟾酥为原料制成了“救生丹”,德国用蟾酥制剂治疗冠心病,我国以蟾酥为原料生产的药物有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中医认为它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近年来,人们还用干蟾皮配合癌症化疗、放疗,可以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

蟾衣是蟾蜍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是蟾蜍身上一层很薄的、几乎透明的皮肤。蟾衣可以治疗慢性肝病,对多种肿瘤也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有些品种的蟾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材。

蟾蜍是幸福的象征。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唤作“蟾宫”。有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成语“蟾宫折桂”用来形容科举高中。

七、像恐龙的两栖动物——六角恐龙

你知道吗?在花鸟鱼虫市场,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长着四肢,还有“六只角”的类似于鱼的一种动物。它俗称“六角恐龙”,其实是一种两栖动物,学名美西钝口螈。

图3-7六角恐龙

六角恐龙(图3-7)学名美西钝口螈,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钝口螈科,因其用四肢爬行,而且头后的鳃毛特别像六只角而得名。六角恐龙体长25厘米左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野生的六角恐龙目前仅分布在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是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六角恐龙从出生到性成熟始终保持幼体形态,而不是像蛙那样幼体是蝌蚪成体是蛙。在自然界,六角恐龙自然变态成用肺呼吸的成体的概率极低。人工饲养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以令其发育为成体。

一般的六角恐龙呈黑灰色,或深棕色带黑色斑点。体色可以因为食物的不同而改变,也可以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四肢和四足都比较短小,尾部较长,背鳍从头背部向后延伸一直到尾端,腹鳍从后肢一直延伸到尾端。

由于六角恐龙样子可爱,体态特殊,容易饲养,人们将其作为宠物饲养已经有100多年了。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六角恐龙出现了很多变异类型。全世界共有30多个品种,如拥有金色眼睛和金色皮肤的黄金六角、拥有黄色皮肤的黄化六角、全身洁白的白化六角等。

六角恐龙是杂食性动物,既可以吃水藻、米饭、面条等植物性食物,也可以吃鸡肉、猪脑、鸡肝、鱼肉、蚯蚓、面包虫等动物性食物。六角恐龙的嘴里虽然有两排细牙,却不能撕咬食物。它们通常都是趴附在食物上,靠胃内的真空将食物吸进体内。

六角恐龙生性胆小,如果和其他动物(如鱼)混养,会惊恐不安,鳃毛也可能被鱼吃光,影响呼吸,导致死亡。

六角恐龙最让人称奇的是它的再生能力。如果幼体在运输、饲养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掉了一条腿,请不要担心,用不了一个月,它就能长出和原来完全一样的新腿。随着发育,六角恐龙的再生能力会逐渐减弱,最终无法再生出四肢,但仍可再生出脚趾等结构。有科学家用六角恐龙进行眼睛等重要器官的移植实验,发现它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实验很容易成功。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科学家常用六角恐龙做实验材料进行动物再生方面的研究。

八、珍贵的中国林蛙

你知道吗?蛙在我国分布广泛,在林下、小溪旁、田间地头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但你知道吗?我国还有一种非常珍贵的有药用价值的蛙——中国林蛙。

图3-8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图3-8)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在西伯利亚、朝鲜也有少量分布。它头部扁平,吻部钝圆,蹼发达。雄性体长6厘米左右,雌性比雄性略大。从外表上看,中国林蛙呈褐灰色,腹部有红色或深灰色花斑,雄蛙皮肤比较光滑,雌蛙皮肤粗糙,体侧、腹部两侧以及后肢背面有许多突出的小疣。

中国林蛙常在湿润凉爽的林荫下生活。在春天,雄蛙和雌蛙在水流平缓温暖的浅水滩抱对产卵。卵在水中受精,很快就会发育成蝌蚪。蝌蚪以水中的植物碎屑、藻类、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大约经过30天左右的发育,蝌蚪变成了蛙。成年蛙只有产卵时来到水域,其余时间在山林或灌丛进行陆地生活。盛夏时,随着气温升高,它们会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在陆地上,成年的中国林蛙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吃一些鞘翅类昆虫,也吃蜘蛛。中国林蛙堪称世界上咀嚼最快的动物,一分钟可以咀嚼4000多次。

东北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到9月下旬,气温低于15℃时,中国林蛙就会向山下转移,逐渐到达越冬水塘周围。当气温低于10℃时,它们就会陆续进入水中。随着气温降低,它们逐渐集中到深水区进入冬眠状态。大约经历150~180天的冬眠之后,到第二年4月中旬水温逐渐升高的时候,中国林蛙又开始活跃起来。此时,雌蛙的生殖腺正好成熟,它们就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

中国林蛙可作药用。在农历白露前后捕捉雄蛙,除去内脏之后洗净,挂起来风干即可制成药材哈士蟆。如果捉到的是雌蛙,先取出它的输卵管,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珍贵药材蛤蟆油。然后像雄蛙一样除去内脏洗净风干制成药材哈士蟆。

哈士蟆有润肺养胃、滋阴补肾、补脑益智、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是一种滋补性中药。哈士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药材。

蛤蟆油其实是雌蛙的输卵管、卵巢以及一些脂状物,有解虚痨、消肿、补虚、益产妇的功效。蛤蟆油在清代是贡品,现有“长白山八大山珍”“绿色软黄金”的美誉,是国家二级保护中药材。

章节目录